有一项公益活动:丢书。
活动内容:组织一些人有预谋地将书丢在地铁等公众场合,等待有人捡拾,阅读。
活动目的:激发全民热爱读书的兴趣。
据说,这种活动并非中国原创。之前,电影《哈利·波特》中赫敏的扮演者艾玛·沃特森在伦敦地铁上“丢了”100本书,她希望大家利用坐地铁的时间读会儿书。
然后,这个活动被照搬到国内,商家赞助,名星效应……
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
想起久远的80年代,那时人们物质贫乏,报刊书籍奇缺。我家在村里也算殷实的人家,家里的藏书也是屈指可数的。我记得那时自己的求知欲很强,到手的每一本书,都如饥似渴地阅读。住的是土坯房,为防墙皮掉落,有的人家墙上贴有报纸。每逢跟父母去串门,我经常爬在人家墙上读报纸。有时遇到字贴反了的,就歪着头看,不知不觉脖子都酸了。
如今,家里的藏书有几百本,用几个大纸箱子装着,扔在角落里,好多年不看了,上面早已落满灰尘。
偶尔也去书店看看,但看的最多的,还是孩子的辅导资料。偶尔从自己钟爱的文学类书籍身边走过,伸手摸下一本,漫不经心的翻一翻,便又放回了原处。遇到钟爱的书,内心也会泛起波澜,但很快又会风平浪静。读书,哪里来的时间?或许,还是在手机上阅读更方便一些。
是啊,手机!在这个人手一机的时代,餐厅里,地铁上,满满的都是低头看手机的人,被戏称为“低头一族”。前两天还听到一个笑话:你的手机和女朋友同时掉在水里了,你先救谁?形象的反映出了手机在人们心中的重要地位。
你有多久没读过一本书了?
想要高质量的阅读效果,还是得读纸媒,读书!白纸黑字,油墨清香,握在手中踏实温厚的感觉,那是任何电子阅读都代替不了的。
无论是商业炒作,还是真正的公益,我们不可否认,激发全民阅读兴趣,的确是活动的目的之一。
一次上街,惊异地发现,原来破旧的小县城图书馆,不知什么时候竟焕然一新了。推开图书室锃亮的落地玻璃门,地板墙壁一色雪白,崭新的书架上整整齐齐的摆满了图书,每本书上都贴着红色的编码。隔壁的阅览室里,整齐的放着两排桌子,桌子上还温馨地放有眼镜,笔,借阅簿等。
墙壁上贴着纸条,醒目的标注:免费借阅,按时归还。
可惜,好奇张望的人有,转一圈儿就出去的人也有,真正能坐下来静心阅读的人,寥寥无几。
全民阅读,何其难也!
可以说,当今社会民众的文化素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高。所以,人们并非不知道阅读的种种益处,只是因为某些原因,不愿意去做罢了!
想起那句话: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丢书”这一活动,叫得醒他们么?他们会因此而幡然醒悟,洗心革面,从此爱上读书么?
恐怕只是隔靴搔痒,收效甚微吧。
在快节奏的今天,人们急功近利,只想朝种一粒粟,夕收万颗子。这种积弊已深,非一朝一夕而能改变的。不过,值得肯定的是,举办方的确为全民阅读这一伟大目标,献上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可是,那些被“丢”的书命运如何?会被人阅读吗?
舍身处地的想一想,假如我们自己在地铁或公交车上发现一本书,会作出怎样的反应?
捡起来打开,还是漠视?
我想更多的人选择漠视。
看到一本丢在角落里的书,大多数人的想法可能是这样:那里怎么会有一本书呢?有人掉了?我捡起来看看?
不行!不会有圈套吧?不会有人讹诈我吧?
算了,不过一本书,丢的人自会来找,我又何必多事又冒险!
假如那本书放在座位上。
那个座位可能有人,有人居然用书占座儿,可恶!
如主办方所预想,打开书并能认真阅读的人,估计寥寥无几。行人来去匆,与他人之间,更多的是防备,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
最后,那些书绝大数的命运会被保洁收走,当垃圾处理掉。可能,只会有少数书本得到善终。
全民阅读,神圣而又遥远的梦想。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对此,我认为,比叫醒装睡之人更要紧的是,我们要弄明白他为什么装睡。犹如医者行医,对症才好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