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尽管高中时期的我们依旧迷茫,毕业后的选择充满未知,这一条原则我还是希望你“越早知道越好”,在毕业之前练习如何做选择。
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选择”,有些选择“无关痛痒”,而有些选择又“决定命运”。面对选择时,我们往往是盲目的。拿很多学生痛心疾首的问题来举例——英语的学习。一提到学英语,很多同学都会想到背单词,似乎背过了单词就学好了英语,但让背过单词的同学用英语写篇日记,好像是要了他们的命。有些同学又在想,单词重要,把单词写成句子更重要,背单词不成,那就背范文吧!结果考试中,范文的套路有时不仅没有加分反而减分了。殊不知,比起范文,写作的思想和思路更重要。了解了这一点,如何锻炼呢?一方面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要看别人如何思考,这样看来,似乎阅读和思考要比写作更重要。稍微等等,让我们回到源头。英语的学习,关键在于学英语吗?笑来老师告诉我,英语的学习“用”比“学”更重要。不懂得比较和选择的学生们,往往掉到“学英语”的坑里,12年不曾爬出来过。
原则4
遇到问题,考虑选项,然后不停地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1.遇到问题,先尽可能列出所有选项
这似乎是一个不需要强调的处事原则。但是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一个选项。这一点我很有感触。在《环境经济学》讲到“机会成本”概念前,我一直认为高考完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课堂上,计算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时,我才意识到,原来高考完的选择不是只有“上大学”,还有“去工作”。我猜很多人都活在自己的惯性思维里,在面对一个问题时,很少静下心来列出所有的选项。小事就罢了,面对“人生大事”时,我们真的有认真思考过它的选项吗?
2.不停地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笑来老师在谈“选择”的方法论时,提到一句话:“一定要尽量做到只考虑且不遗漏那些必要的条件”。在剩男剩女的择偶标准里,多了太多的“非必要”条件;在投资失败者的投资标准里,可能少了几条“必要”条件。如何筛选这些“必要条件”呢?我认为是不断地问自己“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1)在高中学习过程中,比起在自己的优势科目上提高5分,让自己的总成绩提高20分更重要;让自己在理科科目上提高分数比在文科科目上提高分数更重要(个人认为理科分数的提高波动性较小);“用”英语比“学”英语更重要。
(2)在高考报志愿过程中,比起学习热门专业,在名校中结识优秀的同学可能更重要;而比起结识优秀的同学,选择超级城市作为依托,接触更多的牛人、新思想、新机会可能更重要;到最后,我发现了解自己的“我想要XX”(我想要看看世界、我想要尽快进入中产阶级、我想要安安稳稳的过日子)更重要。
(3)在配偶的选择过程中,比起长得漂亮/帅气,可能家里有钱更重要;比起家里有钱,可能家里有权更重要;对某些人来说,比起家里有权,可能“看对眼”更重要;到最后,发现“能跟对方讲道理”才是配偶的终极选择标准。
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你还是只停留在“跟着感觉走”吗?
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