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首先当为孝。天下之大,孝为第一。无孝无以谈爱,无爱无以谈人生。父母慈,当为孝,但要避免愚孝。中国的父母亦可称为“中国式”的父母,有中国之特色。他们成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所以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他们把贫穷的思想根植大脑,把上学的希望寄托孩子,把孩子的未来把控在自己手中。所以,也出现了相应的问题。会有报道:母亲为了培育优秀的孩子,制定了多么严苛的时间表;有的甚至不惜放弃一切,陪读。他们以爱的名义绑架孩子,却说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让孩子在道德的谴责里无法逃脱。当然也会有反抗,北京大学的优秀学生弑母,后用保鲜膜覆盖,终成干尸。因为学生优秀,至今未被逮捕。这当是最激烈的反抗,最不幸的悲剧了。父母关注了孩子的成绩,关注了孩子无限成功的可能;他们把可能变成利刃,把成绩变成绳索,困住了孩子。孩子,你学习了知识,拥有了自己的思想,你当站起来反抗。为了快乐的童年,朝气的青年,勃发的中年,静好的老年……再次想起林语堂,他说:“在不违背天地之道的情况下,成为一个自由而快乐的人”。这当是人生最好的状态了。当然对于那些违背最基本原则的人,当定当别论了。“中国式”的父母是一种社会现象,现在比较流行的就是原生家庭的说法了。所以,由此看来,并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我们应当接受这个事实,用辩证的思想去看待人生,用理性的方法去解决与父母之间的矛盾。但,究其道德之根,法律之本,孝仍是我们行事的根本。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时间在流逝,父母在变老;时代在发展,而父母终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当父母老了,希望孩子你能慢一点,等等我;当父母老了,孩子,希望你能多些时间,陪陪我;当父母老了,孩子,希望你能好好与我说话,勿色难……
爱父母,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愿爱一切值得所爱,尊重一切值得所尊重。
另一个,我所思考的当是老师的处境问题了。如今,老师这个称谓让现实里的老师处在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心理学里大约称为“道德两难境地”。作为一名老师,我们被家长,社会要求:传授学生知识,以提高成绩为目标;管理好学生,以学生健康为原则;关爱学生,以一切为了学生为指导。同时,我们又被法律规定着,被社会监督着,被舆论评判着。我们需兢兢业业,以无私奉献为标准;我们需脚踏实地,以蜡炬成灰为原则。在生活里,在道德的层面上,我们需宽宏大量,以品德高尚为指导,我们须得是标杆,是旗帜,因为我们是一个老师。
孩子,我希望你:遵守纪律,可爱乖巧,成绩优异。可是你却对此不屑一顾,但我仍旧努力着,怀着希望,热切的劝说你。但当这一切都不成功,反而遭到了你的蛮横与无理时。我便想小小的惩罚你一下,以纠正你的错误。可是,可是我不能,因为我是一个老师。我害怕轻拍在你身上的手变成打骂;我害怕小小的惩罚变成暴力;我害怕平凡的自己被社会道德来谴责……所以,孩子,对于你的反叛与对抗,我是那样的无能为力。但是,孩子我仍旧希望你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仍旧希望你终究会是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好孩子。
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名平凡的老师。我大约正处在脚下垫了几本书看到黑暗的时刻。希望,再多的几本书,再高一些,会让我看到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