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究竟是我读还是他读?
“我们家娃的兴趣点都在那种字很多的科普读物,我念的累死了,对他来说学字也不适合,自主阅读更做不到。念导弹型号念到我舌头打结…”
“和我家一样啊,自己不看,都让我读,最近老是听十万个为什么,读的我好辛苦。”
在阅读育儿圈里,有一种不可言说的痛,那就是“读书好苦”——孩子还没有认几个字,无法独立阅读,可是“听书”的意愿却无比强烈,家长做人肉复读机,读得口干舌燥。期待逐步过渡到孩子独立阅读,可是孩子大字不认识几个,最多只能读低幼读物,但心智却早已经超过了那个程度,所以根本提不起兴趣。这些重视阅读的父母内心的声音是“我知道阅读很重要,所以从小亲子阅读,可是我们最终要的是“他读”而不是“我读”!怎样才能从妈妈读变成自己读呢?”
这次谈谈我们的观点以及可以给家长们的帮助。
开车又快又稳,干吗还要走路?
前些年有一部颇有影响力的科幻电影叫《HER》,讲述人类与人工智能相爱的故事。男主生活在不远的未来,因为那个时代大部分人已经不会文字读写了,所以应运而生男主人公的工作,就是代替他人写信。我的奶奶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几乎是一个文盲,认识的字不超过百个,但是我记忆中她给我讲过很多民间故事,绘声绘色,她靠的不是读书,而是“口耳相传”的方式学习。
其实对于人类而言,用图形和声音学习是可以的,甚至更为高效,只是缺少传承准确性,而读写文字,是一种更抽象但更精确的信息记录和传递方式。对于文字的读写,如果人类不进行刻意的学习和训练,是无法自然掌握的。孩子看图就像坐车,认字就像走路,做惯了小汽车就不想走路,因为太慢太低效。
所以,我们不要期待家长读的多了,孩子就自然可以自主阅读了,此路难通~
识字容易,读书难!
其实大家都知道,识字不是最终目的,阅读才是,但识字量是阅读的基础。幼儿园阶段几乎每家都会备一套字卡或者下几个识字App让孩子认字。也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在孩子上学前,选择上“幼小衔接集训班”,快速解决识字问题。
“可是为什么拿卡片教孩子认识的字,在书里遇到却又不认识了?”
“为什么识字量已经不小了,可还是不愿意自主阅读?”
原因之一:对文字不感兴趣
老外一致认为中文很难学,中国字很难写。解放后,之所以推行汉字简化,也是因为繁体字太难记忆,不利于尽快扫除文盲。而且,一亩在中文启蒙教学中也发现,孩子的文字抽象记忆能力是有差别的,让幼儿孩子识字,如果方法再简单粗暴,结果就会适得其反。市面上大部分的幼小衔接班,以识字卡机械记忆的方式,让孩子每天认识30-50个汉字,很容易出现的结果是:
第一,记得快忘得快;
第二,明明认识的字放到书上就不认识了;
第三,也是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从此讨厌文字、讨厌读书、讨厌语文。
原因之二:没有阅读“趣味”
阅读的目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自主阅读,所以孩子必须是主动拿起书,而不是被迫。因此,图书的“趣味”是否可以吸引孩子,文字画面是否富有童心和儿童视角,是很关键的因素。而恰恰这个最重要的点,也是中国原创图书最缺的点,不得不说,“假装自己是孩子”和“内心真的住着一个孩子”差别很大。
很多国内的童书,要么沦为了枯燥的识字工具,文字毫无韵律和美感可言,要么满是“大人角度喋喋不休”的说教,阅读趣味大打折扣。我们认识的一位亲子教育专家说,中国还在呼唤一个“看见儿童”的社会。面对儿童我们并不善于蹲下来,让创作服务于儿童的趣味,做出一本儿童真心喜欢的书,这其实很难。
原因之三:没有“阅读”成就感
著名的“学习成效金字塔”揭示的一个基本原理是,“学以致用”是提高知识吸收率的王道,对于“识字”这件事而言,“学以致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认识路牌,超市里找商品标签,做菜的时候看懂菜谱…但最最重要的用途,莫过于读书。所以,家长除了生活中,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场景识字”之外,最为重要的是,给孩搭建一个用仅有的识字量可以“读书”的一条阶梯路径。
分级阅读 最好的启蒙工具
以上这些方面,西方繁荣的分级阅读出版,很让我们羡慕。不仅能够帮助儿童解决字词积累、完成阅读训练,让孩子从零基础轻松过渡到自主阅读,逐步建立起阅读的兴趣与能力,同时在帮孩子构建全面知识架构上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而在中文世界里,分级阅读基本是一个空白,所以,中国家长在挑选“适合自己孩子读的书”的时候,得到的支持很少,有心人也只能在浩如烟海的图书中碰运气。孩子读的机会少,读的难度“不合身”,只能陷入机械识字的痛苦,自然培养孩子“阅读”成就感的机会就变少了。成就感少,就更不爱读书。
经历几年的双语课堂实践,对比成熟完善的英语分级阅读体系,西学东渐,访古问今,一亩童书馆逐渐沉淀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中文分级阅读”教学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仅能够让识字和阅读同步启蒙,而且如果精心设计,儿童还能同时收获更多。当我们集合资本力量,把这些成果升华为一个教育产品之后,就诞生了你所看到的「一亩宝盒」。帮助孩子“从识字的第一天开始就能阅读”,让孩子在绘本阅读的语境中识字,迁移应用,逐渐积累,同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这样,识字量的积累与自主阅读都会水到渠成。
当然,参照英语世界的成熟经验,分级阅读是一个“要么不做,要做就必须经典”的细分领域,整个行业里,最终一定会沉淀下来屈指可数的经典。因为无论分级丛书还是测评体系,都需要长时间的研发,巨大的投入,不断的迭代。只有足够经典才能够禁得住市场和时间的考验,才能收回巨大的投资。而一亩宝盒要想成为真正有口皆碑的经典,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而假如未来中文世界也出现了一个成熟的阅读教育生态。出现了同牛津阅读树、柯林斯大猫、Raz
A-Z 等齐名的分级阅读产品,或者同蓝思、AR齐名的分级标准,甚至有超越他们的存在。那么这背后一定因为,有远见和推动力的决策者,稳定的资本力量,专注的高水平研发团队,以及一群为阅读教育站台的文学评论专家,和无数在课堂和家庭里践行分级阅读的教育工作者,戮力同心。而这些努力最终受益的,是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社会,我们民族的未来。
作为一颗行业里的马前卒,我们愿一亩童书馆为中文阅读世界贡献的是一束微光,让大家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