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诗与思想家的国度”。哲学是一个赞美艰深思考的文化传统。哲学家康德扮演着德意志民族精神上父亲的形象。
然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文化陷入了危机。技术变革、工业/城市化、法西斯上台以及两次世界大战让人无所适从——人们对他人、社会和文明的信任的崩溃,经济与社会现代化带来的压力,以及与德国人道主义传统的冲突。
所有的一切促使一群德国公共知识分子重新开始思索/争论——
康德哲学能否继续成为大众精神上的指导?
在人文理想遭受重创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谈论个体的生活?
技术、资本和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怎样的创伤和警醒?
……
英国思想史学者莱斯利.张伯伦(Lesley Chamberlain)所撰写的这本书梳理了康德哲学在法西斯时代的命运,并将此植根于西美尔、狄尔泰、卡西尔、本雅明、阿多诺、阿伦特、海德格尔、胡塞尔、卢卡奇、霍克海默等哲学家的思想演变之中,给读者勾勒出这些公共知识分子如何在文化危机中将德国哲学重塑。
作者认为,处于这一时期的德国,有三个具体问题困扰着知识分子:主体间性的问题、康德哲学自主性概念与技术的冲突以及理性地位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处于这一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这一自身身份的迷茫,特别是现代生活所揭露的更为复杂的人性。
不同的哲学家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向,他们互相交流、辩论、碰撞思想,也都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海德格尔试图用本体论,卡西尔试图用道德天性,胡塞尔用先验主体性,阿伦特试图用人的政治本能来回答以上问题。
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的领军人物。他教导我们不要去做“常人”(anyone person),不要沉湎于经过中介的生活,让我们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把握稍纵即逝的生命的意义。
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位文人”。他在日常小物中看到劳苦大众的趣味与苦难,从而展示出历史中令人惋惜的未竟之事。
阿伦特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她怒斥那些不思考的人身上的“平庸性”,认为我们需要自主地做出判断和行动。同时,她也让哲学从纯理论向实践行动转换。
这些思想家坚信,即使是在黑暗时期,面对历史的洪流,仍不能牺牲个体和生命的独特性。“永不妥协,永远保持批判是每一位思考者永恒的使命。”
如此,德国的哲学得以重塑。
这本书仿佛一艘承载着这些世纪之子哲思之舟,哲思是指导我们安身立命的精神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