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粽飘香,插艾叶,挂荷包”。端午节在家乡是个蛮隆重的节日,来广十几年了,一次都没回家过过端午,对于家乡端午节的记忆大多停留在十几年前!
每年的端午节,基本都是小麦成熟的时候,(去田里割麦子时,很多人都会带上棕子当午餐,)那时集市上就开始有棕叶卖了,老家的棕叶比较特别,不像广东的芦苇叶什么季节都有卖,而是一种很宽大的槲树叶,只有端午节前有售,节后再去找一般是没有的,包出的棕子比起南方棕子的清淡,家乡的棕子更加的浓厚香醇!
记忆中,每当妈妈把粽叶买回来,我总是会趴在旁边贪婪的吸取着棕叶独有的芬香,有时也偷偷拿几片塞在书包里,好带到学校里闻,被妈妈发现总免不了唠叨几句,她总觉得这样是浪费,要是叶子不够用就比较麻烦!
棕子一般都是在初四这天包的,一大早妈妈会把糯米先泡上,接着把棕叶泡到大大的盆里,等到吃完中饭后,就开始准备包棕子了,家乡的棕子包之前要先洗棕叶,用刷子把叶子两面刷的干干净净,这活一般都是我和妹妹干,姐姐在家的话她要帮妈妈拿着棕子的一面,等妈妈包好另一面,姐姐把手中的那面寄给妈妈,妈妈再合二为一,把棕子捆起来,像极了荷叶包饭,家乡的棕子一个就够一人吃一餐!
棕子的选材比起广东也相差甚远,广东棕子的口味繁多,有鲜肉的、蛋黄的、碱性的、豆子的……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做不到,而家乡的就单调很多,基本上以白米棕为主,虽是白米棕,但一直觉得没有那一个地方的棕子能超越家乡的棕子,那是独一无二的家乡味道!
棕子包好后,基本上都是用很大的锅来煮,一般都是从傍晚时分开始烧火,这时走出家门,整条巷子甚至全村飘溢着都是棕子的香气,棕子要一直煮到天亮,快天亮时大人们总是会放上鸡蛋一起去煮,早上起床一定会挑一个壳最坚硬的带去学校和同学碰鸡蛋玩,这也是端午节的一个重要仪式!
端午的早上,我们起床总是会有小惊喜,家里的大人在我们熟睡后,会给我们小孩手腕脚腕脖颈缠上五彩线,五彩线又叫“长命线”,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起于汉代,已经有二千年的历史了,有青、白、红、黑、黄五种丝线捻成,代表金木水火土,一直要戴到节后的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到雨水中去!(小时候到下雨时总舍不得解下来扔到雨里去,因为五彩线真的很漂亮,这时大人会说赶紧扔掉,这样五彩线就会变成龙,见到蛇就不害怕了,那时总是相信无疑),据说带五彩线的儿童可以避免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雨里,意味着疾病瘟疫随雨水冲走,儿童由此安康!
小孩带锁子和挂荷包一般也少不了,上小学时已经有小侄女了,做为姑姑妈妈会给点钱让我买个锁子送给小侄女,也会自己动手做荷包。家家大门上也一定会挂两颗艾草,这都是端午节的标配!有些人会把洗棕叶的水用瓶装起来埋到地下,冬天挖出来用来擦手,防止手生冻疮,也不知真假!
每逢佳节倍思亲,离开家乡越久,对家乡的感情就越浓厚,对于相隔一千多公里外的家乡,只有三天小长假的孩子,总是一声叹息,只能在远方默念亲朋好友,端午节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