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人手记》是我《现当代文学行旅与人本关怀》课程导师推荐给我们的、台湾文学的其中一本书。我对写作的思考源自下面这几句文字:
最近两年,大学生写作的热度相较前几年回温不少,但同时也出现了另外一个问题——能否一直保有一份激情,一直坚持写作。
大学的时光,可谓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宝贵的几年。诸多的选择和机遇,很多大学生手忙脚乱,想要抓住的太多,急于求成;对自我创作失去了耐心和纯粹之心;在一次次退稿和稿件石沉大海之后,慢慢的远离写作,放弃写作……
写作,最原始的动力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展现最具有审美享受的情感和情感外化。
结合日前大多数大学生写作存在的阻隔、《荒人手记》中结尾的表层含义、当代青年畅销书作家的写作历程,以及个人的写文经历,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写作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长期坚持写作的练习与学习。
■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写作属于长半衰期活动的范畴。从开始写作的那一刻起,就应该做好“世纪长跑”的准备。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语言捕捉和语言训练的过程,需要在实际写作的操练中不断寻找和形成自己的风格和表达形式。
当我们和别人相似的时候,永远都不会站到顶峰。
■
从社会和人的关系来看,作为一个活着的人,我们的年龄、心理、思想精神层面的认知都会处于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个体对社会事件的不同看法和思考突入点,会导致我们一旦开始写作,就要不断地关注现实,仔细观察、拆分和重新解构身边的事件和具体活动。不断推动我们的持续性写作以及内在思维的成长、沉淀。
■
《荒人手记》中结尾文字的表层含义更是让我想起了如今的青年畅销书作家刘同和卢思浩。
刘同《谁的青春不迷茫》这本书最能体现“写作长跑”一说。从大学写作时的苦逼与内心的挣扎,到十年之后的回首与再思考,通过一个个情景再现的小片段,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的刘同在写作之路上的长期坚持与训练。
同样,光线旗下的另一位青年畅销书作家——卢思浩。写作过程中,都会整夜坐在电脑前写不够100个字的瓶颈期……但这也正是写文人思想沉淀和成熟的跷跷板。卢思浩《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和《没有到不了的明天》,以及刘柳《我曾在深夜痛哭想和你聊聊人生》都不约而同地印证了长期写作坚持的重要性。
■
对我影响最大的,要说“刘同式的”日记写作了。写作容不得偷懒,一日不写,心、手就废了。我曾停过两个月不写文,美其名曰:“多读书,停一停,好好沉淀,促进自己思想成长”。
日后的写作,坚持,与生活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