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会不会想这个问题“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有时发呆时,会经常在心里问自己,“我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呢?”
吃饭、睡觉显然不是答案,那答案是什么呢?
成长,不断的完善自我!
那我们怎么样才可以成长,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呢?
5天的南京之行给了我一个答案——借用外在机制不断地完善自我。
3月10日,我一个人启程奔赴南京,参加NJU的Doctor考试,一路顺利地抵达了南京,从禄口机场至鼓楼校区,短暂停留后前往仙林校区,准备11-12日的初试,到达仙林已是下午4点多钟。第一时间我去熟悉了考场位置,以保证不会考试迟到。
之后,我便开始寻找住宿的地方,没有想到周围4公里之内的酒店基本上都满额。我的第一次成长就这么获得了,因为自己的准备不充分,或者估计过高,导致了如此狼狈地继续寻找晚上的窝。
在远离仙林校区6个站的马群,我终于找到一家酒店还有空房,在手机的导航下,很快找到酒店,而当我到前台问“是否还有房间?”时,服务员的答案是“一分钟前被人预订了。”我又晚了一步,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在网上先预订,因为觉得很近,为避免麻烦干脆直接到酒店前台办理即可。没有想法结局是这样,就在我失望之极时,服务说“还有一个高价的房间”,问我要不要,而此时已经6点了,在与服务员反复协商,通过输会员等多种打折方式,获得了较多在优惠,不能再犹豫了,只好硬着头皮住下。
于是,我入住房间后,在第一时间预订了后面两天复试的房间。这算是吃一堑长一智。
英语考试后,我收获了第二次成长。因为前次考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本次备考放松的警惕,没有做历年的真题,对于题型的把握受到了先入为主的影响,没有想到每个学校的侧重点都会不一样,又错估了形势,原本准备好的作文没有派上用场。
在课上,我经常与学生讲真题的重要性,为什么在这个重要的节骨眼中,我自己却忘记了,这是多么不应该的事情。
第三次成长是在专业考试中,由于考的专业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去年在应试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专业上,貌似成绩还过得去,而这次花了不少时间在教育专业经典的阅读,我自己预想考试应该会更好,可惜,我又想错了。
因为学校换了,考试的思路也变化,去年没有推荐阅读书目,而今年才有四本书,我在当当网上只买到了两本,觉得认真阅读这两本应该差不多,往往就是被“差不多”所害。面对生活、工作中的问题千万不要用“差不多”来面对,你对问题用“差不多”,而问题给你的反馈是“差得多”。有两道题在那两本书原来出现过,而我错过了。
第四次成长是面试,人生最大的挑战是第一次考口语,有了两次准备不充分的教训,这次我提供查阅了资料,常规可能会问什么,做足了功课,并且提供来了解其他人的复试情况,做好了全面的应对。
生活为什么会如此精彩?那是因为它的不确定性,总会给你意外。口语中我顺利地通了两关,第三个问题却卡住,因为那个问题我没有听懂关键词,没有办法应对。其实那个问题是比较简单的,“你是否愿意积极地响应国家二胎政策?”
接着的提问环节,对我的触动很大,因为老师的问题促进我的反思,特别是反思了自己这几年的学术成长进入了“低水平的勤奋”阶段,那是因为自己只是做了有目标的练习而不刻意的练习,其二种的差别在于心理表征的构建,没有能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没有挑战高难度的目标,没有与高手交流,没有针对目标的达成做及时反馈,还有就是对于研究的问题,只是追求创新点,没有回归研究的本真,没有追求自己关于研究的5W1H… …
这就是走出去,与固守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差别。我庆幸,今天我勇敢地走出去了,我发现了差别,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寻找弥补差距的方法并去实践它。
第五次成长是结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执着,他们爱学习,他们追求梦想,我很高兴能认识他们,与他们聊天本身就是一种进步,更是一种心灵的历练与成长。
短短地五天,我收获了这些成长,我不知道考试的结果怎么样,因为那已经是事实,我可以改变地是当下与未来,做好下一阶段的目标设置,用刻意练习的方法,不断改进自己的学习,期待跳出低水平的勤奋,收获更多的成功。
利用一切机会,借用外在的机制促进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