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时,儿子突然问我们最近一次吵架啥时候来。
他老妈回答很早了,大概是他小学时候。又说那是她参加函授学习,因为学习不力被我踢扁一个小铝锅。
这个问题有些突兀,不过他随后一个问题让我明白了发问缘由。
听过上面这个回答,小伙子接着问我们,那昨晚争吵算是吵架吗。
原来如此。
昨晚因为对于社会养老以及某些现实问题,我们有过激烈辩论,或者说是高声音的争论,当然这个高声音来自缺少自知的我,应该导致儿子困惑或者误解。
我们是观点对立,彼此不服气,但是都清楚不是吵架,因为不伤感情嘛。
由此可以启示几点:
一是我们做了什么不重要,别人认为我们做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才重要。
这才是最心理的启示,因为心理特点就是主观感受与体验。
生活常见误解,除了客观存在的想法不一致,还有就是不合理表达方式带来的情绪感受。一句话恼了,一句话喜了,如何表达,不可不重视。
我们以为是讨论某个话题,可是在孩子听来,有些吵架争论的味道,出在我“以为声音高道理足”上。
“有理不在声高”,这不仅是理性思维,更是自我觉察与体验。
体验不到,就是行为模式的一再重复而不自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保持觉察最要紧。
这其实就是常说的换位思考了,让心情轻松些,“有余力则学文”,才可能有心理能量从别人角度看事情,避免自以为是。
二是要定义好吵架的内涵,具有底线思维,维持良好人际关系。
夫妻之间交流非常多,时间久了磨合多了,也就知道彼此性格习惯,比如说话声音大,爱着急,易激惹,不谅解人,对方可以理解或者接受,但这还是不够的。
这些话语,一不小心会越界,这个越界就是指责抱怨否定,甚至不尊重人格,最后“伤感情”。
为此,要定义吵架特点就是人格指责,伤感情,交流变成阻塞,心情糟糕,互不理睬。
而争论尽管面红耳赤,甚至大喊大叫,观点尖锐对立,但是双方努力保持不伤和气,清楚一码归一码,讨论过后可以哈哈一笑,互相自嘲一番,立即化解争论事实上带来的不快。
这里的底线思维就是立即和解,不伤感情,或者把情绪恼怒化解到最低。
由此可见,激烈争论最好不要发生在一般人际互动中,容易形成事实的吵架,因为会伤感情。
丑话说在前头很有道理,比如记得看过《非你莫事》节目,主持人那句“谈钱不伤感情”的开场白,真是人性与心理的妙用。
好多烦心事,你主动说开,反而影响最小。
三是重构争论或者吵架内涵,积极思维,发现不同观点的妙处。
人在社会,三观不同,实在太正常不过,这是最大现实。
因此,人际交流一定是不同看法碰撞,接受这个前提才能有效应对争论或者争吵。
争论本质就是交流不同看法,这个看法也可以称为“信息”,交流本质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正因为信息不对等也即是观点不同,才出现了沟通,才有了学习。
于是,我们可以保持一个观点,与人家交流就是获得不同看法,对于自己不舒服不认可的,重要的说出自己看法,无关要紧的有则改则无则加勉。
“我就是为了听取不同看法的”,保持这个出发点与人交流,可避免失态争论或者吵架。
人的优秀品质之一就是包容,有容乃大,与人交流就要欢迎不同看法,好比“热爱打脸”。
争论或者吵架是家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是有趣味有意义有利于加深感情,就让不同看法来得更多吧,让情感体验更深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