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得性无助是指人过去的失败对之后的再次挑战产生的一种心理阴影,使他认为自己极大可能再次失败,哪怕他这次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变得完全不一样了。很有趣的是,这个效应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消极面有些类似,即是你的消极心理影响你期待的结果。消极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算是习得性无助的部分现象,换个说法就是,消极的期待效应一直持续就会变成习得性无助。
突然发现,有时候许多事情自己都不太敢尝试也不敢表现,虽然知道有些能力不强没有练习暂时有所欠缺,但是有时候是真的怂了?一怂怂一窝,一件事儿怂了,弄得后面许多事儿好像都怂了。失败蔓延到一件事儿还好,如果横跨到各个领域才是最糟糕的。
今天看的两个电影刚好是励志热血篇,首先说说《爆裂鼓手》。主角安德鲁喜爱架子鼓,后来遇到魔鬼导师,中途遇到坎坷最终蜕变真天才的故事。安德鲁开始在导师乐队练习的时候也是经常出错,或者准确来说是不完美,他的导师觉得他可以做的更好,所以一再的逼他羞辱他,让他不断受挫。如果不是心理强大,他早就陷入习得性无助中无法自拔了,他对自己的执着与对架子鼓的喜爱以及对导师的憎恨让他一次次的挺过快放弃的边缘。
最让我喜欢的是他的导师说的“还行这句话不知祸害了多少人”,大部分都在还行这个词中温水煮青蛙渐渐平庸死去。要说这个电影跟习得性无助有什么联系,最关键的就是他告诉我们习得性无助完全可以不存在,你需要不断联系不断突破自己,事实就是每次的你都是不一样的你,你只要努力,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你的下次一定可以做到更好,甚至收获你想象不到的成功。
而另一部影片《面对巨人》,这个影片真的是完美的诠释了心理与信念对个人的行为运用。主人公是一个橄榄球教练,凭借着对上帝的信念,感恩自己的生活,教化学生,最终创造奇迹,成为了人生赢家。我最喜欢的就是他与那个传述祈祷圣经的老师间的对话,这位老师大意是,上帝会给你机会,前提是你也要做好准备。每个人都可以是幸运的,我们也需要去努力,当我们准备好而机会又降临你的时候,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这部电影跟习得性无助又有啥联系呢?他要告诉你的就是,心理真的会影响行为。就像这部电影教练教给他的学生的一样,他教的不仅仅是橄榄球更是人生哲学,比赛成败并不是最重要的,人生的荣耀才是最令我们值得感恩的事,比赛无论成败都需要感恩上帝,这样他们也不仅仅只将比赛当做自己全部的心理重心,同时在比赛中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在比赛中发挥他们真正的实力。一个热爱生活,感恩生活的人,他所想要认真做的事情才会做的更好更成功。所以,对于习得性无助,你需要把自己的生活也经营好,学会热爱感恩生活,从根本上改变你的心理,不要将一个成败看的过于重要,因比赛而失了人生才是最可悲的。所以,这个电影对理论的启发是讲的是通过治愈内心情绪来剔除习得性无助。
我们无法否认心理作用对我们行为的影响,但是热爱生活,不断努力,不断突破总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