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一直是支撑国内经济的保障和基础,没有实体经济的积累和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日常将无法持续进行,然而互联网的诞生改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和行进速度,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向了高潮。逐渐取代了实体经济的渠道、营销、推广的线下过程,将其拦腰斩断。互联网科技公司的兴起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也是我们无法忽略的。
2015年提出的互联网+,将一众互联网企业推向发展高潮,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可是创业的成本高、成功概率低,在这一波浪潮中倒下了一批人,互联网由此进入了震荡式寒冬。
2016年提振实体经济又成为主旋律,国企混改开始起步,互联网究竟谁泡沫还是真经济,目前没有定论,各执一词。
当然,实体经济重新提上发展日程并不代表之前就不重视,这也属于一种策略。互联网终究是一种工具,但工具用好了效果不容小觑。而实体经济受到的互联网冲击也不是短时间就可以消除的,所以,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假象:实体经济即将复苏,政策监管对于实体经济寄予厚望,有一大波人希望通过操刀实体经济而登上人生巅峰。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实体经济复苏其实只是一个“假高潮”?
传统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要靠什么?渠道,出去原先的线下销售渠道,经销商、代理商外,电商平台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淘宝、天猫、京东、一号店、唯品会、亚马逊、当当网等等,以及其他垂直行业的电商交易平台。
而电商平台售卖的商品从哪里来?当然是实体经济。任何物质需求都需要进行工厂车间加工生产,再通过互联网渠道分发,最后通过物流配送到达每一个用户的手上,··所以新零售的提出就是在这个基础之上的一个升级。
我们再将整个流程放大,一个产品要经过原材料的成型、采集、加工成为成品,之后再通过销售渠道将产品卖给用户。那么,在这一流程中的参与者就包括生产者、收集者、加工者、渠道参与者、运输者,而最后的使用者却是包含多有的这些流程参与者。所以,产品的需求性越高、供求关系越强烈。
实体真的不行了?
不是,这只是我们看到的表象罢了,互联网将空间维度缩小,一个行业的产品从曝光率和竞价广告的争夺就显得尤为重要。毕竟平台资源有限,流量的分配就要按照产品权重来进行划分,所以,不同的平台虽制定的规则不同,但本质是一样的。
一个行业就会形成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情况,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中迅速发现有价值的产品,这个情况要比无互联网时代更甚,没有资金则无法占据有利的营销位置,产品优势不突出就无法以产品为点岔开市场。
所以,看似繁荣的实体行业进入了行业洗牌的阶段,其实就是为了把行业进行重新分配,那些技术实力差,库存产品不足,行业影响力薄弱的企业就成为重点整治对象。而那些通过实力检验,能够持续创新的企业才会存活下来。因此,未来的实体产业要么是有独一而无二的产品,要么是有不可忽视的行业品牌影响力,在风云变幻的商业战争中,实体经济正在积蓄力量。
融合产生巨变
联合、共赢等都是从行业的角度来讲,真正能够做到的企业很少,如今的互联网企业的崛起是一个契机。实体企业本身应该抓住互联网实现渠道的融合,可是他们的反应速度太慢,后知后觉,无法将科技融汇到企业中去。正是如此才会使得互联网企业有机可乘,抄底实体经济先建立起渠道再从产品端入手,是个逆向的过程。
实体经济仍然是整个流程中的主体部分,渠道、营销都是围绕着这个来进行的。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世界,实实在在的商品是生活必需品,而互联网作为连接产品与人之间网,起到桥梁的作用,也是促使伤心快速流通的有效手段。一旦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就会加速行业流程的循环过程,对整个行业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实笔者通篇中诉说的就是商品、供需以及产品之间的流通过程,以及互联网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实体经济似乎已经开始蠢蠢欲动,融合互联网也是未来的大趋势。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有困难的。
融合的重点就在于“融”,二者结合之后达到“通”,最后循环往复,相辅相成,生生不息。按照马云的思路,新零售是将电商与实体融合,然而未来的零售必然是实现渠道化、供需对等化、零库存化,电商会消失,实体经济也会消失,形成统一的调度。
识破实体经济的“假高潮”,意味着未来的路还很远、很长,如何面对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并生存下来是所有企业的难题,持续创新、持久的执行力是整个社会经济洗盘重塑的标准,也是企业赖以生存的价值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