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请不要试图去改变父母的生活方式
爱父母,就按照他们需要的方式去予以陪伴吧。人的一生都需要不断学习、成长,但对于长辈来说,成长所需的勇气比成长本身更难。
关于“是否该把父母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这类话题总是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为人子女的我们似乎怎么做都不是最正确的。
有人认为应该把父母接到身边,有些父母确实会想要跟孩子住在一起,只是环境差别究竟有多大,这对于几十年没离开家乡的父辈来说,很难想象外面的环境是怎样的。
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讲,生活习惯早已沿用大半辈子了,并非说改就能改的。比如:他们习惯几点钟起床?起床第一件事是喝水还是去卫生间?早饭习惯吃前一天的剩菜还是当天早上熬的粥?饭后习惯出去散步还是找几个老朋友下下棋?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互牵挂也许会促成双方共同生活这个导向,只是双方都在用力的付出,力求自己无憾无悔时,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对方的根本需求。
若是两代人原本就生活在同一个城市,那倒好说了。可若是两代人生活在不同的城市,父母被接到子女身边后,他们所有的习惯都无法维持之前几十年如一日的舒适度。
试想:父母看着子女整日在外起早贪黑的工作、加班,回到家连晚饭都没胃口吃、倒头就睡,他们只会更加伤心、难过,却无人诉说。
亲戚朋友都不在身边,虽说终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了,却发现似乎两代人的心越来越远了。
他们看不懂孩子的生活状态,甚至会怀疑当初为什么要撇下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城市而选择和子女一起成为“X漂”
不认路又不会使用导航,听着不同城市的方言,一切都是陌生的、恐惧的,你想让父母把一套距离地铁站1.5公里处的出租屋当作自己家?这只会令他们痛苦难言。
换一座城的勇气连年轻人都不一定具备,但是父母之所以愿意去承担未来的不确定,正是因为他们希望对子女的爱能够毫无保留、倾其所有。
然而这份爱的沉重也会使子女在面对社会环境的高压状态时,又多了一丝内疚。这份内疚便源于:父母因为这份无条件的爱而甘愿陪伴子女漂泊,而此时的子女却无法如愿许给他们安详的晚年。
02 你不用多说,我都懂,并且我在
朋友F是个地地道道的、一线城市的漂泊者,前段时间遇上离异多年的母亲面临搬家的窘状,母亲有工作在身,无法抽出大块时间来搬家。
F又无法脱离自己的工作回去帮忙。但机智用心的她还是做到了。她在母亲房子到期前半个月在网上看房,联系了多处房源后,最终用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确定了两套有意向的房子。
也就是说母亲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在找房这件事上,而这两套意向房源都来自一家房产中介,又是同一个小区,为的是让母亲每天可以只花几分钟便可以走路上下班。最终F的母亲只是抽出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去看了房,当天就几乎谈好了各项事宜,第二天一早签约付款。
在看房的同时,F还在网上买了很多超大的整理袋,方便母亲利用每天下班后的20分钟整理杂物,因此打包这件事也仅用了6天的时间就搞定了。
因为最终所选的房子是一套精装修的一室一厅,所以不必带太多物件,只留下必需品即可。签约后的某个早上F的母亲已经在投入工作时,抽了一分钟给F发了信息,大致内容就是当天早上5点钟联系了搬家公司,整个过程还不到两个小时。
细心的F协助母亲解决了一件年轻人做起来都会觉得有点麻烦的事情:搬家。尤其是生活在一线城市的职场人常常因为工作地点的变动而临时搬家。
虽说她的母亲生活在二线城市,交通也并没有多么不方便,可就是因为希望母亲能够住的更舒适,不必在路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她便利用休息时间来找房。
用心就是对母亲最大的陪伴,并且她利用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这件看似麻烦的事情办得极其高效、简单,两人的合作使搬家的全过程没有一点不堪,甚至不像是搬家。
就是这样,不管F花了多久去找房、联系房产经纪人,而母亲花去的时间为:看房1小时,整理2小时,搬家2小时。
在F的母亲看来,她并不认为搬家对于一个50多岁的单身女性来说是什么难事,因为她知道她有女儿的陪伴。虽然女儿不在身边,但确实很用心地为她解决了问题。
03 衡量亲情的唯一标尺就是你的用心程度
最好的陪伴不一定要整天面对面,但只要您(你)需要我,我一定在。父母为了照顾孩子或者孩子的孩子而选择背井离乡去一线城市的,不在少数。也有些父母因为看不了孩子在一线城市“吃苦受罪”,就生拉硬拽地把孩子带回老家。
在亲情中陪伴不该是种枷锁,真正的爱是信任。子女和父母都有自己的生活,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的生活方式,这样多半满足的是自己的安心,而并不是对方的需求。
对于父母而言,把整颗心都用来牵挂孩子,所以当孩子在工作、恋爱、成家、生子之时,父母内心的期待便会化作孤独,在孩子身上越是期待些什么,孤独感就越明显。
这份孤独来自父母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而孩子会把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他们自己的生活中去。
真相总是令人失望的,但现实是孩子们只有步入社会去摸爬滚打,去经历,才有可能过上令自己和家人放心的生活,人类的自我实现是在社会中存在和发生的,并非家庭。
成年后的孩子们需要靠自我实现来完善自己的人生版图。而这时候父母对于子女的期待也最容易落空,认为孩子大了就留不住了。
事实并非如此,孩子的心还是会在家里,只是孩子们无法把安身立命这个步骤跳过,直接守在父母身边。如果那样孩子就会成为大众口中“对社会没什么用”的人。
若是不把期待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孩子身上就不会有过度的压力,那么这份愿意放手、愿意信任的爱,相信孩子们一定感受得到。
对于子女,父母确实需要照顾,但是他们更加需要的是子女能懂他们,能走进他们心里,愿意花时间陪他们闲言碎语、家长里短,物质生活满足不了根本需求。工作之余抽个时间给父母打个电话并不会耽误你开会、谈生意。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常回家,因此孩子们认为父母的需求就是双方经常见面,而满足经常见面的唯一方式就是努力赚钱、把父母接到身边。可在我看来努力赚钱的过程已经使父母失去最基础的陪伴了,那份用心不在,却一再让父母等“等以后我赚钱了,就把您二老接过来”。
为满足自己短期内可以在职场上轻装上阵的需求,而给父母一个不知何时才会实现的承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等待只会让父母感到孤独、无力,更会使他们方寸大乱。
最终守着这份无疾而终的承诺,连给孩子打个电话都得小心翼翼,不知道该不该打,能不能打,什么时候能打。他们也许只盼着一通电话能多聊上5分钟、10分钟。他们要的不是节日、生日的例行问候,而是出于家人和亲人之间的陪伴。
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而不是让自己安心。距离和物质无法从根本上代替“陪伴”这种感受。千万不要以为有钱了、距离近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就像F与她母亲的例子一样,这份陪伴是用心的,当对方感受到你的用心和诚意时,一定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可若是不够用心或不愿意用心,甚至还会为不用心去找借口,那距离再近,对方的心依然是孤独无助的。如果说亲情之间真的有什么难以掌握的分寸,那一定是你不够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