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读书笔记
原来成为很厉害的人也是可以有方法的,知乎大神采铜在《精进》这本书里做了详细的介绍,重点可分为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五大方面。
一、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时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对待时间的态度应该是“郑重”——因恪守本心而知事情轻重缓急,因尽全力无保留而使其事竟成,光阴未曾虚度。
我们宝贵的时间应该投入到值得做的事情上,也就是长半衰期的事。所谓收益值是指一件事带来的收益大小,半衰期是指一件事的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长半衰期高收益的事有:读懂一本书、和大咖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对话、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掌握一项技能;长半衰期低收益的事有: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一本书的某个章节、认真回复友人邮件等;短半衰期的事有:买件衣服、玩手机游戏、吃一顿大餐、和别人吵架等。做短半衰期类事情的后果,就好比我们总是一次次把沙子抓起来,但刚获得一点快感,沙子就从指间滑下。而那些长半衰期的事情,会累积和叠加效益,从而实现未来的成长。
二、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内心设立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会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而满意的标准来自于内心。大多数人内心的标准是受环境左右的,比如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学校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使他们设置一个低标准,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但如果他们心中有高标准,他们会打破旧环境的束缚,寻找更高层次的新环境,比如选择高水平在线课程学习、与优秀同学交流、参加各类证书考试等。正如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雷教授所说:“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如何才能设立高标准呢?要有高的格局,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什么是格局?电影《一代宗师》中说:“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看自己就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看天地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深处的真和美;看众生就是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看到的是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纽带。比如可汗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汗毕业于哈佛,在一家对冲基金认高级分析师,高薪的金融工作让人“满意”,但对他来说不是“最优”的,凭借着内心对自己的极高期许,他放弃高薪,选择当一名老师,免费为孩子制作线上培训课程,帮助那些数学有困难的孩子提升成绩,他的壮举也因此受到了比尔盖茨150万美元的捐助。
除了设立高标准外,还要远离隐含假设。当我们陷于某个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我们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比如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不满意现在的工作,觉得没有技术水准,渴望去大城市拼搏,却害怕自己没才华、没专业技能,所以一直原地踏步,现在觉得很自卑,无路可走。这个人在选择时,包括了以下隐含假设:工作职责会一成不变,大城市才能找到好工作,只有在工作中才能学到技能,无法改变就是懦弱。在找出潜意识识中的隐含假设后,要识别其中不合理成分进行校验,然后形成新的思维框架进行尝试:如调换部门、找到本地好公司、参加工作外或线上技能培训,每天看一小时书等。
总结而来,新的思维框架就是指在看似非此即彼的两个极端选择之间,找出第3个选择,让理想与现实兼顾、让两个选择之间形成连接点,让工作更像你的爱好,你的爱好更像你的事业。
三、最有效的,是即刻行动。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就有机会把它做的更好。
1、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情,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暗时间》作者刘未鹏讲过他学英语的故事,他的英语基础本不好,但因为对程序设计的热爱,大二时他硬是把一本英文程序书啃下来了,之后看英文材料就容易多了,所以他总结对于困难的事如果觉得做不下去了,就硬着头皮坚持做,然后就类似于麻木了,适应了那种望而却步的感觉就会自动退去。对于那些简单的小事,我们也喜欢找各种借口拖延,比如说洗一次碗用不了几分钟,但是洗碗前各种想方设法的逃避、拖延带来的心理成本比洗碗本身更累,因此第一时间把碗洗掉就是最佳策略。所以如果总能想到一件事就完成一件,那么我们同时应对的事情就少了,也就不会多花心思去管理这些事情了。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2、我们永远无法完全准备好。
传统的教育体制中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们看来,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是让学生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花了十几20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而不是创造出产品。“先做好准备再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总有我们还得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可只有实实在在的东西,你的思路才会更加清晰,视野才会更开阔。
著名管理学家明茨伯格提出,企业总是预先就制定出一个完美的战略,然后严格遵照其执行的想法是很不现实的,因为环境在变化,企业更应该一边行动,一边形成和修正战略。
所以“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很多时候甚至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
四、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
通常我们所认为的学习是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这个过程学习者扮演的只是一个“吸纳者”或“搬运者”的角色,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以学习者心中的问题为中心,让问题去引导答案的探求。
一个人求知的历程,就像一个登山者靠近一座被雾霭笼罩的高山,一开始他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慢慢走近时,这座山的各个部分才逐渐清晰起来。——罗素《人类的知识》。
所以“做中学”是学习者最理想的姿态,通过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修正理论知识,比如学习Exle,用着用着就会了。但是不具备操练情景的知识比如历史,怎么学习呢?那要把知识当成一项技能操练。
求知分为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技能,最差的学习者只接收信息,贪多求广;好一点的学习者看重知识,以记忆为目标;高手磨练技能,只求日日精进。信息、知识和技能本不冲突,只不过技能是终点,前两者是迈向终点的路与桥。知识操练的三种方法:
1、写作式操练。读完一本书后,用缜密的思维、清晰的表达和翔实的依据,对知识重新编码和组合,写一篇读书笔记,对所读书的理解和应用,有质的飞跃。
2、游戏式操练。游戏的根本特征是“假装相信”,游戏创造的假想世界使人们投入其中,主动维护这个世界的秩序,如果把对知识的操练当成一种游戏,那么这种操练就会有很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投入性。比如24点对练习心算就有很大的作用。
3、设计式操练。设计就是解决问题,设计对知识的调用是交错式的,设计过程中,发现缺乏知识,会反过来触发知识的学习。比如大学生机器人比赛就是很好的提升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方式。
总之,我们掌握了多少知识,并不取决于记忆了多少知识以及知识的关联,而是取决于能调用多少知识和知识关联。
五、修炼思维,成为真正的利器。
大脑同样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把原本繁复的内容梳理、整合、精简完成后,我们的头脑才能腾出空间,处理其他的信息和进行更复杂精微的思考。
1、简化外界输入信息
要精选高质量有深度的内容学习,不要追逐当下流行或过热的信息,重事实信息,轻观点和评论。定期给自己一段时间闭关,屏蔽外界干扰。比尔盖茨每年会抽出两周时间闭关,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只看书和思考,不允许任何人因为任何事情打搅他。
2、简化表达信息
表达本就是训练思维的一种手段,好的写作的秘诀就是剥离每一句话中的杂物,只存留其最洁净的部分。所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表达习惯,是提升思维能力的一道法门。
3、简化思考信息
借助思维导图,会使思路更为顺畅,逻辑更清晰,还可以对一天或一件事情列清单,这样不会占用心智资源,降低思考和行动的门槛。
《精进》是一本让学习者掌握全面的学习方法的书,和《暗时间》结合看,效果更好,里面的方法我们有部分在用,但明白了方法背后的原理,运用起来就更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