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跟好久不见的小夏视频聊了好久,末了,她突然说:“伊伊啊,你,真的变了好多!”
冷不防地听到她说这样的话,我纳闷地问到:“我怎么了?”
“你啊,以前闹腾得要死,像个小孩子一样,做什么都要人陪着。现在呢,看你一个人在那边,好多时候都一个人。还有上次你回家都不让人家来接你,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受什么刺激了呢。”
……
02
是的,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曾经的我,真的就像个小孩子一样,特别特别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去做操,去逛超市,去上厕所,去吃饭……甚至一度认为,一个人去吃饭会死星人的!会丢死人的!于是,当周围的朋友不去吃饭时,我也不去,即使很饿;当身边没有人去参加比赛时,我也不去,即使那个项目是自己很擅长的。
于是,大把的机会就这样溜走了,而我却毫不自知。
也就是这样的状态一直延续到我的大二第一个学期。直到后来接触了简书这个平台,才发现,一个人真的不丢人!
相反的,很多时候,自己跟自己相处的时间多了起来。一个人在楼顶钻研电台,学习播音;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背单词,练口语……
也越来越相信,“即使是一个人,也能活得轰轰烈烈,也能抵得过千军万马”。
03
一个人独来独往未必就是高冷。
就像我认识的一个学姐一样,一个人去上课,一个人去接水,一个人去食堂,一个人早起去背书,一个人去图书馆......但不会变的是,每次碰到她,跟她打招呼,她总是一脸温柔地笑道:“小不点,是不是又跟室友出去玩啊?要记得多去图书馆转转啊!”
依旧是浅浅的梨花酒窝,软软糯糯的语调,带着几分江南水乡女子特有的柔媚与婉约,哪里还有什么高冷范啊。
这次也是,在老师办公室遇到她,还是一脸的温柔与朝气。出于好奇心,我便问了她一句:“学姐,为什么我每次看到你,你都是一个人呢?”
“你,不也是吗?”学姐回答道。
听完,我秒懂了,于是,相视而笑。
现在很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大概,真的像小夏说的那样,我变了吧!只是我没有跟她说过,就在大二第二学期时,因为好多时候一个人去上自习,一个人去图书馆,甚至好多个因为想在图书馆多呆一会而与室友的"饭点"对不上而一个人去食堂的时候,而得到室友的评价是“伊伊,你很孤僻!”
但是,我不难过,也没必要再为了改变这样在我看来很幼稚的评价而再为了“合群”而去“合群”。因为我曾经也不是没试过“合群”。为了合群,结伴一起去吃早餐,时间却在化妆的相互等待中消磨浪费,本来十分钟就能去食堂,活生生地拖到半个小时之后才动身。
在我看来,充满着仪式感地刻意去合群,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心虚又心累。我勉强不了自己,于是,我果断放弃了类似于这样的“合群”,大概,这也是我曾经一度跟室友关系谈不上冷漠但也绝不是亲密的原因吧!
04
就像学姐说的那样 ,并不是结伴而行就是万恶的,而是,这样的“结伴”,对于我们是没有多大意义的,甚至有时是有害而无益的。
依旧记得我的“高四”,没错,就是高四,因为发挥失常,于是就留下来复读了。当时高中三年跟我关系特别好的朋友都陆陆续续地拉着行李箱奔向他们的诗和远方时,只留下了我一个人苦哈哈地面对我的高四。
那时,很晚才去复读的我,面对着陌生的校园,陌生的教师,陌生的老师同学,一度沉溺在自己的玻璃心里。为了让自己看上去“合群”,每天行尸走肉般地跟着周围的同学一起逛小卖部,一起逃课......即使自己并不需要买什么,即使自己压根不想逃课。
看过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里面就说到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独处而不是孤独,一个人喜欢独处并不是孤独的!”
然而我的“高四”就是选择了与“独处”背道而驰的所谓的“合群”,也就选择了“平庸”,也就注定了我在一次又一次的大考小考中,愈来愈滑向食物链的最底端而一发不可收拾。曾经那么骄傲的自己早就“灰飞烟灭”了,老师们的叹息,我不敢去解释,爸妈欲问又止的表情,我不敢去看。
现在回想,大概除了那些被我偷过的懒,还有那些我所谓的“合群”才导致了我来到现在这个不好不坏的大学里,度过我四年的大学生活吧!
“这世界上有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着你回家。”
共勉!
人海茫茫
我依旧在等你
像风走了八万里
不问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