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就是爱

图片发自简书App
1.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以上这句名言,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达芬奇从人物画的角度来说的。画尚且如此,人概莫能外。

以前对这句看似“矫情”的话不以为然。

直到上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他在“心乐土”中第一季的第一集就讲了这样一句话:

看见就是爱。

故事要从一个故事说起。2016年三八妇女节的时候,有个小学生的日记在网上火了,内容如下: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看完这篇日记的我,潸然泪下。我知道,我是对这个故事产生共情了。

2.

武志红老师从92年就开始研究心理学,他对内心的探索让我觉得很感动,也很钦佩。随着年龄增长,人的内心常常像一片迷雾森林,有的时候,我们甚至惧怕去走近。倘若究其原因,或许也能有所发现。

我由此想到了自己,想到了我的妈妈。

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能对这句话--“看见,就是爱”产生这么大反应的原因。

妈妈是在我三岁之后才回到我的身边的,记忆中,她对我十分严格。和小伙伴闹矛盾,她看都不看我一眼,就认定是我的错,要求我跟“肇事者”赔礼道歉。然而最让我觉得惧怕的是这种时刻--

当我拿着不太满意的成绩单给她时,她的眼睛紧紧地盯在我的卷子上,看到她因为生气抿紧的嘴和皱紧的眉,我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所以,我的眼睛里充满恐惧和懊悔,甚至因为这些情绪快要逼出泪来。

如果,我是说如果,她可以看着我的眼睛,那么,是不是,她就可以感受到我小小心灵正经受着的煎熬呢?

长大后,妈妈经常说,你们(我和爸爸)总是关注不到我,你看你们的衣服哪里有点污渍,头发哪里没有梳好,我都能看见!可我身上有什么没打理好的,你们总是看不见。

是的,妈妈说的是事实。但是,我真的就是无法看见!我不知道爸爸是因为什么原因没看到这些。但是,我知道自己的原因。

小的时候,妈妈回避了我的眼神,忽视了我的求饶和内心的呐喊。小小的我便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不要去看,没有意义。所以刚开始只是不去看妈妈的脸,到后来,我甚至选择“彻底不见”。并不是说我不去看我的妈妈,而是,即使她站在我的面前,我也很难仔细去看清楚她,就是那种“视而不见”的感觉。

我任由一个“模糊”的妈妈跟我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现在,她能看见我,我却不再看得见她了。从小便不像一般的女孩子那么黏人,不喜欢拥抱、不喜欢看着对方的眼睛说话(即使看着,也到不了眼底)、不喜欢亲近。也许现在,该是要重新审视自己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3.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依恋”,这种依恋是从婴儿时就开始的,并且,它不单单是因为食物或者其他物质的需要而发生。换言之,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和母亲或者是抚养人建立感情连接的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他们的关注,还渴望大人可以理解我们,明白尚在襁褓中话都不会说的我们。

而他们的理解,正需要用眼睛来倾诉。正如文章开头所讲,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孩子的眼睛里有一扇窗,里面盛满了纯纯的爱和深深的渴望。而大人的无视,就会像一块乌漆墨黑的帘子,横亘在他们之间,中断了爱的连接。长此以往,“爱的眼睛”又怎会不失明呢。

所以,如果爱,请你看着他,对他说。

我一直认为,人的内心有颗树,需要用爱来滋养。

只有彼此以爱滋养,爱的眼睛里,总会开出繁花来。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