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管理的变革:从常识到技术

近期在得到上,读了一系列心理学和个人管理相关的书籍和文章。发现了一个当前的趋势:个人管理、时间管理、技能学习,这些与大脑思维相关的领域,生理和心理的解释越来越充分,技术方法越来越成熟,不依赖于悟性。

最新的书籍包括《万万没想到》、《意志力》、《思考,快与慢》、《每天最关键的两个小时》、《刻意练习》等等。
早期的书籍包括《搞定》、《把时间当做朋友》、《高效能人事的7个习惯》、《小嫱升职记》。

这两类书籍的差别在于:

  1. 早期的书籍
  • 作者往往是管理学家,或者智者(如李笑来,邹小强)
  • 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更多的传授"心法",如《把时间当做朋友》;
  • 不同书籍的观点可能差异很大,李笑来否认时间管理的概念;
  • 试图启发读者,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习惯来提升自己;

这类书籍我以前大都看过,往往在刚看过的一段时间内很有效,时间长了难以坚持,实际上普适性不足。

  1. 当代的书籍
  • 作者是研究者,如心理学家(乔西·戴维斯,丹尼尔·卡尔曼),科学家(万维钢);
  • 书籍的内容不是个人的“顿悟”,而是针对大量普通人的研究统计结果,往往有脑科学或者神经科学的基础背景,如《思考,快与慢》;
  • 结论趋同,互相为传承的关系,例如万维钢《万万没想到》中援引了其他书籍作者的研究成果,不同书籍之间的观点是“互相支持”的关系,而非破旧立新;
  • 提出的结论和方法容易试验,例如“不断地做选择,发邮件,意志力就会下降”,这样的案例可以随时重现、验证。
    一条结论灵不灵,可以直接测试,有明确的因果逻辑,例如“在意志力较强的时候处理最有难度的工作,效率好”。效果与你是否领悟“时间的真谛”无关,只要做了,就会有效果。

一句话来总结,早期的个人管理经验化,当代的个人管理更加科学化,因而结论更有普适性。个人管理能力与生理因素直接相关,意志力是身体状态决定的。

这一发现让我感到很震惊,我们以往把“意志力、时间管理”作为个人品质,而科学的研究表明,这些品质不是任何人独有的:遵循科学的规律,就能做好;不遵循就无法达成效果。

落实到具体生活:要想过好这一生,必须了解自己的大脑和心理的奥秘。


吴军老师《硅谷来信》中提到了“常识、技术、艺术”三个层次。从这个角度来看,个人管理正在成为一种技术,不断的走向成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最近压力太大了,一直想逃避却没有办法。 刚刚查了四级成绩,考了390分,每次的分数都差不多,总是过不了,我都那么努...
    我是夏梦阅读 227评论 0 0
  • 请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那样就不会觉得腐朽。
    ffffxgccggcx阅读 104评论 0 0
  • 我终于还是进了城,尽管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纵使那天晚上一家人围着我做工作~可我还惦记着过几天的小升初的考试! ...
    新伟阅读 235评论 0 0
  • 比如周逸受袭的事情,应该是宋敏在陶大伟家无意中发现了周逸修道人的身份,怕他察觉自己正在进行的计划并进行破坏,所以干...
    可可豆子阅读 359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