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被“微信读书”刷屏,据说用读书晒朋友圈的方式刺激大家看书,也可能成为一种好方法。我觉得对于一个人均年阅读量不足5本书,日均阅读时间不到20分钟其中还包括了微博微信碎片阅读的国家来说,这种靠社交排名来刺激大家看书的方式,还是洗洗睡吧。所以才会出现把手机绑在狗身上刷走路步数,争朋友圈运动排名第一名一样“伪运动热潮”。
和这种靠刷朋友圈的阅读时间排名一样,能够营造出一种虚假阅读热潮的,还有就是已经流行了蛮久以及会继续流行的“马书单”。
类似的“XXX必读的N本书”总是在各种社交工具上被转发的风风火火,也总有无数的网友们热情地在转发的时候打上“马一下,有时间找来看”,其实我们都明白,不会有时间的……这真是一个典型的看到了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啊。与此基本相同的还有遭遇“你最近在看什么书?能不能推荐几本书给我看看?”诸如此类的提问。不回复被唾弃装高冷。回复得到一个更冷的结局……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哒!
残酷别人以及被别人残酷多轮之后,不幸我只得开始总结其中的因果缘由。
第一,看书这件小事,基本是兴趣爱好,要强制培养很难的。
根据我的观察,那些阅读量惊人,有着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阅读者们,多数都是爱书之人,对于这些人来说,看书是一种兴趣,是一种爱好,甚至是一种娱乐活动,他们需要养成培养的看书习惯只是如何看得更效率,如何看得更趣味,如何看得更有收获。至于看什么,什么时候看,根本不成为问题。
很多人在问怎么才能喜欢上看书之前,其实应该先自问,到底喜不喜欢看书。如果你发自内心就很厌恶这件事情,那又何必勉强?有人说看书多都可以拿来炫耀和成为谈资。那多去几个地方旅行,多研究研究你真正喜欢的其他东西,都可以成为谈资,完全不必死磕看书这件事情。
看书确实可以帮助我们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工作相关的书籍,很多人会因为需要去看。俗话说,缺什么就要补什么,那当人意识到了自己缺一些什么,有明确目的去看书的时候其实动机比喜欢还要更直接基础些。没有“缺”这个前提意识,也是勉强不起来的,一是真不缺,二是不知道缺,那都没后续动力。
第二,看书这件小事,是一种很个性化的行为,要你我都爱是很难的。
有没有特别大众化的书?当然有很多很多啦。去各大网上书店的励志类销售排行榜,那些销量百万册的心灵鸡汤,绝对很大众。我心情不好的时候,偶尔也买两本来看,美其名曰给自己来一打鸡汤。或者阴测测地想,看到故事的主人公都那么不幸,我的幸福感就提升啦。
但除了这类特别大众的之外,跟术业有专攻一样,看书也一定会有自己的偏好的,遇到同好大家聊起来会津津有味,说这本书多有意思,说这个话题写得如何精妙,基本都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会喜欢看什么样的书。我曾经给一样同样很爱看书的朋友推荐过一本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书,结果她买了后跟我说,翻了几页早早束之高阁,完全看不下去,这种状况是很尴尬的。
久而久之,其实就不太喜欢推荐别人看书,你热情冲冲地说这些书写得多么的好,对别人来说可能形同嚼蜡,难以下咽。或者就如同那些个被马了无数次的书单一样,你兴冲冲地写书介,写书评,很多人连书评都没耐心看完,别说看书了。所以,还是自己闻着油墨香,自己乐吧。
第三,看书这件小事,是很纯粹的事,阅读体验再好也好不过书本身。
我本人也是电子阅读支持者,但目前所有的电子阅读设备中,唯有kindle是我的真爱。我喜爱它的理由很简单,环保、便捷、阅读体验接近纸书。可由于在内容的丰富性上还是有限制,所以我目前纸书阅读和电子阅读一半一半。
当年kindle刚入华的时候,我第一天就下单第二天到手,之后的一两个礼拜内,回答了周围各种关于这个设备的体验如何、价格如何、什么渠道购买好方面的咨询。后来在新的图书渠道买书,又接受过一轮类似于,书的这种装帧好不好、快递快不快等方面体验的提问。开始我还耐着性子回答,后来统一回复:自己去体验一次试试吧。
虽然花钱之前思量下,对比下是蛮对的,但如果过度了,那到底是为了什么目的就要考虑下了?是为了买这本书,买这个设备的买的过程,还是为了之后看,为了之后用?如果是后者有些东西就不必过于纠结细致了。还是把时间花在早早把心爱的书拿到手,痛快地看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