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已经开始了,新的学期意味着新的希望,新的未来。每个孩子的希望和未来都是与家长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其中家长的陪伴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成长的关键几年,我觉得家长应该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何为高质量的陪伴?我结合自己的实践给家长提几个建议。
一.生活方面。建议家长尽量在家里自己给孩子做饭吃。不要胡乱应付一日三餐,要精心搭配,确保营养均衡。家长在家给孩子做饭,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要持续12年,非常不容易。因为在我女儿从上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十几年,我也是一日三餐,每天都让孩子在家里吃饭。十几年如一日给孩子做饭,非常考验家长毅力。
家里做饭吃要买菜、洗菜、烧水、和面等,比较麻烦,尤其和面最麻烦。但是和面的习惯我也坚持了20多年,我们家吃的饺子、拉条子、面片子、臊面……都是我自己动手,很少在外面买现成的面条。我觉得在家做饭吃有以下好处:吃得比较干净、味道比较符合自己的胃口,降低了患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风险;经济实惠。
吃饭时间,一家人坐在一起,可以交流和沟通,孩子可以谈谈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家长也可以谈谈自己职场上的事情、国家大事、时政要闻……是促进父母与孩子关系最恰当的一种方式,也便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同伴的交往等等。
有位妈妈在网上描述了11岁的儿子第一次与自己发生冲突的事情:
这位妈妈和丈夫都是上班族,白天孩子上学父母上班,没有机会交流,所以最多的交流时间就是在餐桌上。一天下班后,妈妈看见孩子还在上网,责备了他几句,当时孩子没有说话。吃晚饭时,妈妈又想起之前上网的事情,又开始数落孩子不该上网那么长时间。孰料,一直闷头吃饭的儿子突然推开碗筷离席而去。
儿子平时性格比较内向,这是他第一次和妈妈发生这样的冲突,妈妈当时惊愕不已。当晚,母子进行了一次长谈,儿子告诉她,他很羡慕电视上一家人围坐餐桌欢声笑语的情景:妈妈问孩子好不好吃,爸爸讲述当天的趣事和见闻。“我希望,饭桌上的话题不要总是我,让我好好吃顿饭好不好?”孩子委屈地说。
专家的建议:
“这位网友描述的吃饭时的场景,其实是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超过一半的中小学生在吃饭时挨过父母批评。但实际上,餐桌训子不仅达不到教育孩子的预期效果,相反可能会产生诸多害处。
很多父母在餐桌上训斥完孩子后,还要强迫孩子把碗里的饭菜吃完。根据医学上的研究证明,人的情绪与胃酸分泌及胃的消化作用密切相关,情绪低落时进食,不利于人的身体健康。2008年的一天,哈尔滨的一名13岁的男孩就因为经常被父母在吃饭时训斥,而对吃饭产生强烈恐惧,一想到吃饭就胃疼,最后不得不被父母送到某专业机构进行心理辅导。
现在生活节奏加快,父母双方工作繁忙,吃饭时是父母与孩子交流的良好契机。如果父母对孩子只是一味的批评指责,会让孩子丧失与父母沟通的兴趣,从而堵塞这个良好的交流通道,不利于孩子与父母亲子关系的培养。所以父母要避免把餐桌成为教育孩子的平台,而需要多与孩子讨论生活趣事与见闻,让餐桌成为与孩子交流感情的平台。其实,让孩子愉快地进餐,就是良好的教育。” ——孙云晓
小贴士:
1.每天早晨早餐时,香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一种水果,助消化,安神补脑,每天吃早餐一根香蕉,孩子的大脑不疲劳。
2.【吃一口垃圾食品,要运动4小时才能消耗掉】吃完了多运动就能消耗掉”,很多人在吃高油、高脂、高热量食物后,会这样安慰自己。但你知道需要多少运动量,才能消耗掉一块炸鸡、一个汉堡的热量吗?
3.【“B族维生素”拿下五届诺贝尔奖!100年间科学家用它救了很多人】B族维生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素,一旦体内缺乏,不仅会疲乏无力、消化不良、反应迟钝,甚至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中国成年居民营养素摄入状况的评价》显示,我国成年居民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比例均超过了80%。《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教你科学补足B族维生素。
4.【营养专家推荐9种“抗疲劳食物”,舒缓神经和身体】“累”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挂在嘴边的高频词汇。饮食方法不对可能招来疲惫,挑对食物也可以舒缓神经和身体。①坚果;②深海鱼;③枸杞;④肝脏;⑤小米;⑥生姜;⑦樱桃;⑧梨;⑨白萝卜。当孩子感到提不起精神时,不妨试试这些食物吧!
二.学习方面,有以下三个建议。
1.作业辅导。如果家长有时间,可以亲自给孩子进行作业辅导。实在没有时间就送到比较认真负责的课外辅导机构。有的家长是开店做生意的,店铺里有来来往往的顾客,有街面上车辆行驶的噪音,家长让孩子在店里写作业,这种环境相对而言是比较差的。学习需要一个安静、没人打扰的环境,家长尽量要给孩子提供这样的环境。
2.对待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有恰当的方法和孩子沟通和交流。保护好孩子的学习兴趣和信心。有个爸爸在辅导孩子作业时的做法非常好,值得家长学习和借鉴。
丁红上小学四年级,语文成绩还行,数学是她最大的麻烦,尤其是遇到应用题的时候,老师讲的例题,她当时也能听懂,等她自己写作业的时候就又不会了,回家后她向当工程师的爸爸讨教,爸爸给她讲了两遍,她还是似懂非懂,妈妈在一边着急了,责怪孩子反应慢,爸爸在书房里来回踱步,像是在想问题。大约五分钟后,爸爸对女儿说:“我想起来了,我上小学的时候,通常一个问题要讲六遍才能听懂,我们重新开始吧。”爸爸又耐心地讲了三遍,女儿终于听懂了,爸爸说:“你比小时候的爸爸反映问题还快一次,只要你不怕困难,坚持思考,你将来一定会超过爸爸的。” “真的吗?”丁红虽然有点不相信,但欣喜之情挂上眉梢。
别小看丁先生的这几句话,丁红的妈妈听了以后心里暗暗吃惊,为自己的急躁和斥责而惭愧。更重要的是,后来丁红遇到难题的时候,不但不怕一遍又一遍的问别人,还不怕一遍又一遍地自己下苦功夫思考,直到把问题搞明白为止。11年后在小学同班同学里,她是唯一获得研究生学历的人。
对于丁红学数学的困难,相信很多儿童都有这样的现象,不少父母就不会有丁先生那样的耐心和智慧,有的爸爸可能逐渐提高嗓门,大声斥责,甚至动手打孩子,吓得孩子不敢再问,甚至没了信心,至于向丁先生那样的教育艺术,真是难能可贵,值得父母们学习和借鉴。
3.正确看待分数,不要过分看重分数。曾经有家长给我反映这样的事情:孩子考试成绩特别差,我问考了多少分,他说以前是100,这次考了98。家长的想法和做法,真让人哭笑不得。孩子的分数只不过比以前低了两三分,就认为孩子退步了,考得差。如果长期用这种方法对待孩子的成绩,孩子迟早会出问题的。
孩子的考试成绩固然很重要,但是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最重要,家长要尽量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心,尽量不要打击和伤害他们。孩子的考试成绩上下波动几分很正常,家长没有必要小题大做。
在考试成绩方面,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要自己和自己比。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自己和自己怎么比?这次考试成绩和上次考试成绩相比是不是进步了?如果进步了,就值得鼓励和表扬,继续努力;如果没有进步,要仔细寻找退步的原因和失误所在,让孩子取长补短,再接再厉,迎头赶上。
三.能够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让儿童获得幸福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孙云晓《发现童年的秘密》
1.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如理想、兴趣、人生规划等;
2.与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和交流,能够触到孩子的心灵和思想。
“关注孩子的情绪,就是关注孩子的幸福,这是父母关爱子女的核心。孩子的快乐、幸福比成绩和名次更重要。”——孙云晓《发现童年的秘密》
家长与孩子沟通的内容不要仅仅限于孩子的成绩、学习,也可以谈谈国家大事、职场上发生的事情、朋友、亲戚、邻居家的事情;多进行一下深层次的沟通与交流,谈论一些触动心灵和思想的话题,比如理想和奋斗、做人做事的原则和底线、性教育……关心孩子内心的多种需求,如:孩子的交友、尤其是异性交往,兴趣爱好、未来的人生规划……
3.亲子之间的陪伴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心理学家梅格.米克在她的著作中说:“很多女孩子说,她们和男朋友发生关系,这是因为想有身体上的接触。因为他们的父亲从不拥抱他们或者表达对她们的爱意,她的身体渴望你拥抱她,这种需要在她十几岁的时候更真切。”母亲拥抱儿子,父亲拥抱女儿,在青春期里有特别的需要和特别的意义,家长可以借鉴。
德国慕尼黑国家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教育学、人类学博士冯纳教授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研究已经长达25年。他认为: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好坏不在于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长短,而在于相处的质量高低,既要用优质时间进行亲子活动。
“要陪孩子,主要是陪他们做一些孩子自己喜欢的事,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事。父母还要多听孩子的心声,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肯定,这样亲子间的相处才会变得珍贵、和谐,孩子也会听话,会用心体谅父母的立场和辛劳。”——选自《家庭有道——台湾成功人士的教子之方》中曾在台湾中央通讯社做记者,后成为监察委员的黄启珩女士的做法。她说:
“我的两个儿女现在都在美国读博士后,别人都问我怎样把孩子教育的这么优秀,其实我做的只是尊重孩子的个性的发展,并注意多陪孩子做他们喜欢的事情,有这样两件小事我至今都记得。”
女儿小时候,她陪女儿半夜去看星星。儿子到美国念地球物理专业后,她把有关地球物理相关的资料,如:6图片剪下来,传真或寄给儿子,经常去陪孩子看电影……
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红艳根据自己多年的潜心钻研,提出了好父母必备的八种教育智慧:“要天天向上,要善于沟通,要把德育放在首位,要教会孩子休闲,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父母要成为盟友,要关注孩子的幸福指数,要注重质量时间。”毫无疑问,这八个忠告都是让孩子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法宝,可以说,父母具备着八种教育智慧,是孩子获得幸福的根本保证。
但愿每个家长都能高质量陪伴孩子,争做好父母,培养出优秀孩子。
作者简介:臧晓芸,女,生于1971年2月,49岁,水瓶座,一个热爱教育的英语老师,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学习家庭教育知识,为家长答疑解惑,提供咨询,希望能帮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