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即“汉民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衣冠” “华服” “汉装”等。它是自“轩辕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起,至明朝灭亡期间,以华夏族为前身的汉民族,依据《周礼》,尊崇“相法天地,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在广泛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一套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饰和服饰体系。它包含着婚服、礼服、祭服、丧服、常服等能够适应各种场合的服饰。
汉服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它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学。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 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衣冠体系,成为神道设教的一部分。因此,后来各个朝代均尊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 ,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的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所以,有人说汉服像和服、韩服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不是汉服像它们,而是他们的民族服饰就是在汉服的影响下形成的。
汉族不是一个赤裸的民族,我们也有自己美丽的民族服饰——汉服。
汉服作为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不断地在传承,但是在17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朝灭亡后,满族建立的清朝政权为了泯灭汉族的民族自尊与民族认同。推行“剃发易服”,即汉人改穿满族服饰,梳起金钱鼠尾。汉民族对其进行了强烈的抗争,但在满清政权“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与“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八十一日”等血腥屠杀之后,汉服逐渐隐没于历史之中。但是,汉族的抗争也使得汉服得以在历史的夹缝中留存,满族统治者最终默许了“十从十不从”的政策,使得汉服得以在宗教服饰、戏曲服饰的传承中得以存在。
民国时期,汉服被一些学者发现并重新拾起,但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汉服并没能实现复兴。
进入新世纪之后,一些人会说,少数民族有他们的民族服装,那汉族的民族服装是什么呢?终于,在历史的角落中寻找到了丢失的民族服装——汉服。以2003年11月22日,河南电力供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第一次被媒体报道为标志,现代汉服运动以此为开端,开始了汉服在衰落之后的第二次复兴。
现代汉服复兴运动以“华夏复兴, 衣冠先行;始于衣冠 ,达于博远。”的思想为指导,以汉服为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和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由衣冠而及文化,由文化而至精神。最终,通过汉服汉文化的洗涤与净化,重塑汉民族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
汉服运动自开始到现在已有十几个年头,汉服运动从最初的被误解到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汉服,知道了汉服。我们有理由相信,现代汉服运动必然会成功。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汉服运动的不断发展,在“华夏复兴 ,衣冠先行;始于衣冠 ,达于博远。”思想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华夏复兴,衣礼偕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的观点,从“衣冠先行”到“衣礼偕行”,是汉服运动中衣与礼更为紧密的衔接,是呈现了汉服所承载的更为深入的文化内涵,是对“章服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的华夏衣冠更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