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常听妈妈说这句话,不是太理解。
后来,我有了自已的孩子,才有点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小时候因为妈妈脾气不好,不是打就是骂的,我心里很是痛苦的。
当我的孩子出生后,要上班,要照顾孩子,要开支一家大小的生活费用,保姆工资,担子压得我喘气也艰难。脾气自然也不会好。
因为我小时候深受妈妈脾气不好的苦,所以我的气无论如何不会对着孩子发,队友就承受着我所有的烦燥。
这个时候,我理解了妈妈,顾着一家大小的生活,如果孩子们再调皮,性情自然无法温和了。这时就需要一个情绪宣泄口,父亲常年不在家,妈妈的宣泄口就是她的孩子们了。
女儿开始上班,每月有钱进的兴奋,让她开启买买买的节奏,不止给自已买,也给我买了好多,电动车上的装备,护肤品,还有好几套衣服。
虽然她给我买的物品,都装作很高兴的接受,但是心里暗暗着急,这样花钱,她手里什么时候可以有点积蓄呢?可又不能打击她对生活的热爱和积极性,只是多次提醒她,购物时要三思,不是常用的,不是必需用品,就要考虑好再买。
就象我的衣服,平时穿工衣,假期不外出,就是居家服,根本不需要那么多衣服。
我就想到早几年,也是每逢换季就要给妈妈买衣服,每次收到衣服,她都故意说,这么难看,以后不要买了,在农村穿不合适。说过几次后,我就不再买了,就是逢年过节,转点钱给她。
可是后来回老家,看到我买的那些衣服,她常常穿着,并且说,这件衣服很合适,穿着出去都说好看。
看到女儿买买买时,我突然明白了,妈妈是舍不得我花钱,再说都是贫苦时期过来的,有衣服穿,有几件可以换洗的,就知足了。这也导致了,我们对物质有很深的渴望,但是又不太需要过多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