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买了《接纳力2》,却看不下去,似乎《接纳力1》的东西还没有融会贯通,总是觉得直接看《接纳力2》有太多的牵强和不自然,于是,又开始重新温习《接纳力1》。
这一次,我不再追求快速的读完这本书,而是从第一个章节开始,慢慢的读,并且在那些故事情节中找寻自己的影子和育儿中的情景,也尝试着按照书里的路径,扪心自问,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在写的过程中逐渐清晰的看清自己。
昨天家里聚会,小宝几乎有半天的时间都在啫喱或者表现出一些大人眼中的“人来疯”行为。最明显的一次是我在厨房准备聚餐的食物,小宝在客厅玩耍,因为站在了凳子上,姥姥、奶奶还有爸爸三个人,珠帘炮似得纷纷对着小宝“别站在上面”“这样不行”“你可以这样”……我在厨房都已经听的脑浆疼了,小宝终于烦躁的大声喊叫起来,这时候爸爸反倒开始“警告”孩子……
我听不下去了,冲出厨房:“孩子一个人,你们三个人围着他,这不行那不行,我听的都烦了,更别提孩子了。”说完无济于事,还是我放下手里的活去照顾小宝。
晚上洗澡的时候,小宝一直嘟囔着要跟我说什么,但又有些组织不好语言,说不太明白。最后终于表达出来了“他们吵得我都没有胃口了”。我惊讶于小宝这么清晰的表达,也共情他是应为吵闹所以中午没有吃饭。他进一步的跟我说大家说话的声音太大,吵得他心里烦。
我脑海里忽然想起来他骑着滑行车,在客厅中间来来回回,每次冲过阳台的窗帘时都会喊一声,而且他在窗帘后面的时候不止一次的喊“好吵”“吵得我脑袋疼”,但是当时我和其他大人一样,嬉笑着他小小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其实当时小宝就在给我传递他的心理感受,告诉我他不舒服了,但是我没有接收到。这完全是我的失误,我跟小宝道歉并且解释了大人们的聚会。
宝爸说小宝闹情绪的时候,已经没有人管得他了。而我,就是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让我好好想想。
我考虑了他的话,但是结论我认为自己做的正确。他的评论基于他的经验,他的想法,没有任何依据。他和很多父母一样,认为家里有客人的时候,孩子就要乖巧听话,而我要反问“为什么因为大人的聚会打乱了孩子的日常节奏,却还要要求孩子乖乖配合”?
孩子心理上没有预期到家里会来那么多人,也没有预期到会出现的各种热闹场面,这对孩子来说,需要适应和接受。
作为父母,不应该是基于自身的自私的想法去要求孩子表现的乖一些懂事一些,而是应该反过来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一下这种热闹的场面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例如高分贝的聊天声,缩小的空间,增加的配合要求,不能出门玩耍等等,如此多的“不利”,父母应该觉得抱歉,如果你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来对待的话。
这样看来,父母还会觉得孩子哭闹真的是孩子的错吗?还要训斥他吗?
他认为家里有姐姐来玩,小宝就应该跟姐姐玩,而不是扎在客厅里一会找爸爸一会找妈妈,甚至还哭闹。我又想反问“为什么姐姐来了孩子就一定要每时每刻都和姐姐玩,他有选择和谁玩、玩什么的权利,大人凭什么要求他?”
家里来了年龄相仿的孩子,父母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就应该跟孩子玩,而不再缠着爸爸妈妈。
这完全是父母偷懒的借口。
家里来了客人,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是父母邀请来的客人,父母既然邀请了客人,就应该提前做好同时招待客人和照顾孩子的准备,而不是因为招待客人而忽略孩子。孩子没有理由为了父母的招待客人的利益而放弃自己享受父母陪伴的利益,父母如果有这样的想法,那就应该自己去检讨了。
他认为小宝要把玩具让给姐姐,而不是“自私”的不许别人玩。我想反问“如果是你喜欢的东西,你愿意大方的给别人分享吗?”
孩子有自己的物权意识,他还没有成型,他的物权意识在于这件东西必须能够被他控制,例如在他的手里,在他知道别人不能接触的地方,这对他来说,他拥有这件东西的心理才是安全的。
而不管是谁的存在,在他还没有形成“他的东西不管什么情况下都属于他”这种成年人的物权意识之前,他都会去保护自己的东西。这不是孩子自私,而是孩子的思维目前就到这个层次。
分享对他来说意味着失去,他担心找不回来,担心别人不还给他。这个时候父母要做的是向孩子保证“他玩一会就会还给你”“妈妈保证,他不给你我会帮你要回来”之类,让孩子心里踏实,感觉到即使给了别人,也能够随时要回来,如此,他才愿意分享。
孩子的每一次情绪,如果父母静下心来,真正的做到设身处地,你会发现,孩子的每次情绪背后都有原因,孩子的每次情绪背后都有父母的自私、任性和无理取闹。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当父母认为孩子是什么样时,其实当时的自己就是什么样子。
可是做父母的,却总是仰仗着自己的权威和力量,盲目的盯着孩子,看不到孩子的投射。以为自己是正确的,殊不知,镜子中的自己,早已经张牙舞爪、面目狰狞。
“超越自恋去理解孩子”是海文颖老师《接纳力1》中“倾听”中的内容。
我觉得,倾听,其实更是一种自省。
倾听让父母管住嘴,少说,如此才能听的完整,听见孩子的声音,听见自己的声音。
不去抢孩子的话,不去臆断孩子的行为,静下心来,像初次遇见那样,安静的倾听他,他慢,没关系,等着他,等他组织好自己的思绪和语言,再慢慢的表达出来。
你会发现,当你能够学会这样倾听和等待的时候,孩子的话语,会让你觉得这个世界总是充满惊喜,哪怕是沮丧里,也会开着一朵“不合时宜”的花朵,绚烂成了艳阳高照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