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聊“讨好型人格”。
这个词很久以前就出现在我脑子里,但我一直以为这是自己臆想出来的词汇,直到前两天看了《奇葩大会》。蒋方舟作为节目嘉宾,分享了关于她如何克服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的故事。
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
我们不妨拿节目里提到的几点来自我检测:
从不跟别人起冲突,没有一段“可以坦然地把自己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对方面前、无需顾忌对方感受”的、真实的关系。
与情商、懂事、善良包容无关,只是因为害怕让人觉得不高兴。
过分在意别人的情绪,努力让自己符合别人的期待,而不敢拒绝别人。
总在取悦别人,认为自己需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也不擅长做决定。
总把“我都可以,你喜欢就行”挂在嘴边,不敢麻烦别人,也没有真正地在乎过自己。
这算是“讨好型人格“第一次被正式拿到台面上吧,但其实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讨好型人格“。一些看似“懂得照顾人”“通情达理”“善解人意”的人,可能并不是真的是主动的“疼人”,而是在被动地迎合、尽力地讨好。
讨好型人格的最大特点,是将别人的感受凌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以对方的快乐为快乐,以对方的痛苦为痛苦,无法对自己的情绪做主,无法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这与普通意义上的“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有本质上的不同。讨好型人格的愧疚心理有时甚至会严重到“以别人的快乐为己任”。一件很小的事情,对方一个皱眉、一个瘪嘴,都会让他们认为“是我哪里做的不对“,而且他们还会想尽办法的“为对方创造快乐“。
画面是不是很熟悉?
是的,那些孩子拼命讨好父母的画面跃然眼前。
为什么要去讨好?因为愧疚。
为什么愧疚?因为不自信。
为什么不自信呢?
出身的卑微、父母的影响、成长的打击、社会的压力都有可能让我们成为一个畏手畏脚的“畏缩人”;而幼年成长阶段是性格形成最关键的时期,家庭环境成为了孩子性格成长的温床。
人格的形成与家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的传统家庭教育,鲜少有父母同时在孩子教育中持平的状态,大多情况下都是以母亲教育为主导,所以,母亲对孩子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形成。
最初的讨好,总是始于父母。
几乎对所有的人来说,亲子关系是我们自出生起建立的第一份人际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身边遇到的新的面孔,以及而后我们和身边的每一个他人所建立的关系都是对亲子关系的模仿、发展和延伸。
然而取悦型人格却不只是由我们的求生本能造成的,更多的还来源于我们和父母之间所形成的一种不健康的亲子互动模式。
缺乏自信的孩子大多都有类似的家庭教育经历:
被报以过高要求。在过高的标准面前,孩子永远在被逼迫、被驱逐的路上。
否定式的打击教育。从不肯定孩子的作为,将孩子本来较好的作为贬低得毫无意义、一文不值。
责怪式的批评教育。遇事只关注坏的一面,永远只知道批评,从不发现孩子好的一面。
被视为空气对待。不在乎孩子的一切行为。
不健全的家庭构成,或者有崩坏的父母。例如:父母之间的家庭暴力、醺酒、嗜赌等。
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接收到的都是负面信息,他理所当然会认为自己是“无用的”,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和信任,更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是自己的过错。
向日葵再向往阳光,如果连阳光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也会丧失追逐阳光的兴趣和勇气。自信心也是如此。
再强大的内心,也无法抵御“不好好说话的父母”带来的伤害。有一种父母,能把你贬低到尘埃里,让你觉得自己的存在毫无意义,而他们还觉得“要不是我的严格要求,你能有今天?“这样的父母,往往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花一辈子时间等待父母给我们道歉,他们花一辈子时间等我们说感谢。”可怕的并不是不道歉,可怕的是,很多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错了。
这样的性格成长环境,容易让人陷入“被否定→自省→自纠”却又“再次被否定”的境地,成为一个没有出口的死循环,而最终为了让对方高兴,为了掩盖自己的不足,只好卖力对别人好。
然而这样的过程仍然是充满纠结和挣扎的,无法交付自己的真心,无法将真实的自己呈现出来:
“你们看到的我,是我想让你们看到的我,并不是真实完整的自己。”
“明明并不想去讨好谁,但我的潜意识却不允许。”
不仅很心累,还很可悲不是吗?长此以往的思维习惯,早晚会丢失掉真实的自己。就像蒋方舟在节目中说:“这个被人喜欢的自己,经常会覆盖一个真实的自己。”
委曲求全、刻意取悦也注定无法让人们看清真实的自己,被吸引过来的人也并不是真的了解你的人。
“讨好型人格“的人,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找回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从“草木皆兵“变成“不为所动”。
这样的过程漫长而心酸,毕竟从小就养成的思维模式,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以前我一直觉得,世界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但现在,我渐渐意识到世界是不可能公平的。
很多人真的可以做到轻松享受生活的美好,一生顺遂;而更多的人,需要花费极大的努力,甚至穷尽一生去追逐生活的微小曙光。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没有停止过战斗;或许,他们的一生都会像个“斗士”一样,怀着对美好的憧憬去战斗,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战斗。
要用心去对待别人,首先要学会真心爱自己,不是吗?
如果无法企及我们想要的物质世界,至少要捍卫自己的精神领地,不是吗?
所以,如果自信没办法那么快回来,就先从不责怪自己开始吧!
最后附上一句我很喜欢的话,共勉之:
“
I guess the sad truth is not everyone will accomplish something great. Some of us may just have to find meaning in the little moments that make up life.
事实就是这么悲哀,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功成名就。我们中的有些人,注定要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