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了三十天的时间阅读了维克多 雨果的《悲惨世界》,每天读几个章节,不求快读,只想“细嚼慢咽”,细细体会雨果对于细节和心理的描写。
一个月以来,我一直沉浸在《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里,跟随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时而悲伤时而惊奇,内心也是翻江倒海,不能平静。这是一部任何时代去阅读都能给人带来光明慈悲的故事。
维克多 雨果说“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是妇女堕落,黑暗是儿童羸弱。”
小说中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失业,年幼的外甥面临饥饿,他偷了一个面包,被判处了五年的苦役,因多次越狱加刑,在监狱里呆了十九年才获释放。进去时冉阿让还是个年轻小伙,出来时已是中年。十九年的时间不仅改变了他的容颜,也改变了他的内心。冉阿让出狱后内心充满了对这个社会的敌视和怨恨。他无家可归,仅仅凭借在狱中得到的一百零九法郎去投宿宾馆旅店,被拒绝;去监狱被拒绝;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可以安心睡一晚的低矮窝棚,却被它的主人--一只狗赶了出来;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歧视,实在无处可去,便在一家大门前的石板凳上和衣躺下睡一会儿。从门里出来一个老妇人给他指路,让他去前面那一家碰碰运气。这家就是当地天主教会米里哀主教的家。在米里哀主教的家里,冉阿让受到了有生以来第一次的尊重,被称为“先生”,与主人同桌享用餐食,睡新铺白床单的床。然而冉阿让旧态复发,半夜偷了米里哀主教的银餐具跳窗而逃。天刚蒙蒙亮冉阿让就被警察逮住带到了米里哀主教的家里,米里哀主教没有指认他犯罪,而是对警察说那些银器是他送给冉阿让的,并说冉阿让忘记带走一对银烛台。警察走了,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说:“我把这些银器送给你,是想让你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冉阿让听了米里哀主教的话,内心羞愧得不知如何走出主教的家,他头也不回的一直走一直走,仿佛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他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他到一个偏僻的城市隐姓埋名,努力工作,凭借一个小小的发明在工作中得以应用,给当地的经济带来繁荣,他个人也成了富翁。有了钱以后,冉阿让经常接济穷人,并自己创办了工厂,雇佣大量穷苦的人。当地政府给冉阿让授予勋章被他拒绝,让他做市长他拒绝。他对荣誉和地位没有兴趣,他的内心一直记得米里哀主教对他的教导。做一个诚实善良的人。后来在这个市的市民强烈要求下,他做了这个市的市长--马德兰市长。
从囚犯到市长,可以说是从地狱到天堂,这无疑是人性的巨大转变。他利用手中的权力为穷苦的人谋福利,做慈善。在他被警察沙威怀疑是苦役犯冉阿让后,又听沙威说有个叫冉阿让的人已在监狱服刑不再怀疑他时,冉阿让的内心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发现他向来最害怕的,便是有一天别人提起冉阿让这个名字,他常想到那个名字一旦重新出现,他的新生命就会毁灭,他所经营的一切也将化为乌有。然而,上帝已允许把那些痴人说梦的事变成了真正的事实。他没有想到有个伪冉阿让在监狱里,替真冉阿让顶罪服刑。身为市长的冉阿让,此时他的内心进行了一场正义与邪恶、自首与继续隐瞒、从善与伪善的艰难抉择,最终诚实仁善战胜了卑污怯懦,冉阿让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自首,让那个伪冉阿让洗清了不白之冤并获得了自由。冉阿让虽再次入狱,但他的灵魂从此洁净清白,永远关上了那扇地狱之门。他外表虽是入狱,实际上确是出地狱!人们看见他的外表,米里哀主教却看你见他的内心,人们看见他的生活,主教却看见他的良心,在世人眼中他只有重蒙羞辱,才能够达到上帝眼中的圣洁!这一段心灵的艰难抉择细致的心理描写,让我无比震撼,为冉阿让所作出的选择深深地感动,他宁愿身体受苦,也不愿灵魂蒙羞。
冉阿让进了监狱,在一次救助水手的过程中,冉阿让掉入海里,人们以为他被淹死而遗忘了他。但他却因此逃出了监狱隐姓埋名,警察沙威再一次追捕他,将他逼近了一座修道院里。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男人不经允许进入修道院是犯罪行为。冉阿让在修道院园丁割风老头的帮助下以合法的身份进入了修道院,躲避了警察的追捕。他在修道院里一面工作,一面修行。一有时间,他就跪在地上祈祷。作为一个修道院的旁观者,他所见到的修院是第二处囚禁人的地方。他回忆起他服苦役时的生活,每天劳动到深夜,几乎没有睡眠的时间,行军床上只铺一条两寸厚的褥子。在那睡觉的大屋子里,只有在最寒冷难熬的几个月里才有火;他们穿着奇丑的囚衣,幸蒙恩赐,可以在大热天穿一条粗布长裤,大冷天穿一件粗羊毛衫,他们只是在干重活时才有酒肉吃,他们已没有姓名,都按号码来分别,仿佛人格只是几个数字。他们低着眼睛,低声说话,剃发,生活在棍棒下和屈辱中。
冉阿让的思想又转向这些眼前的人身上。这些人同时落发,低眼,虽然不是生活在屈辱中,但却受着世人的嘲笑,背上虽不受锤楚,两个肩头却被清规戒律折磨得血肉模糊了。他们的姓名在众人中也一样消失了,她们只是在一些尊严的名称下生存,她们从不吃肉从不喝酒,还常常从早到晚不进食。她们虽不穿红衣,却的穿黑色毛料的裹尸布,使她们盛夏感觉过重,冬季感觉过轻,既不能减也不能加,甚至想随着季节换件布衣或毛料外衣也办不到;一年当中,她们得穿上六个月的哔叽衬衫,以致时常得热病。她们住的,不是那种严寒时节生火的大屋子而是从来没有火的静室。她们睡的不是两寸厚的褥子,而是麦秸。结果她们连睡眠的机会都没有了。在一整天的辛劳以后,正当休息开始,困倦逼人,沉沉入睡时,或是刚刚睡到身上有点暖意时,他们又得醒来起来走到冰冷阴暗的圣坛里,双膝跪在石头上,做祈祷。
在某些日子里,她们每个人还得轮流跪在石板上,或是头面着地,两臂张开,象一个十字架似的伏在地上,连续十二个钟头。
那些是男人,这些是女人。
那些男人干过什么呢?他们偷过、强奸过、抢过、杀过、暗杀过。那些事匪徒、是骗子、下毒犯、纵火犯、杀人犯、弑亲犯。这些女人又干什么呢?她们什么也没干。
两处都是奴役人的地方,不过在第一个地方,还有得救的可能,总还有一个法定的期限在望,再说可以潜逃。在二个地方,永无尽期,唯一的希望,就是悬在悠悠岁月尽头的一点微光,解脱的微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死亡。
在这两个非常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地方,两种绝不相同的人却在完成同一事业:补偿罪孽。
他仿佛听到上苍在他耳边轻声告诫:他从前翻墙越狱,不顾生死,继而又经过了种种艰难困苦,才得上进,所有这一切只为脱离那一个补偿罪孽的地方而做的努力,全是为了进入这一个而做的。难道这就是他的宿命吗?
他想到在他生命中连续两次在危急关头上帝收容他的圣地,第一次是他遭到人类社会摈弃,所有的大门都不容他进去的那一次,第二次是人类社会又在追捕他,要把他送进苦役牢里的那一次,如果没有第一次圣地,他会再次掉进犯罪的火坑,如果没有第二次圣地,他也会再次陷入刑狱的痛苦中去。想到这些冉阿让内心充满了感恩。
以上长长的内心独白,让我看到了冉阿让弃恶从善的心灵升华。到这里,小说已经进入了高潮。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独白。
面对贫困潦倒,能产生两种不同的人生。一种是内心善良、宽容,如主人公冉阿让、芳汀;另一种是卑微低劣。他们丑陋、自私、贪婪。就如小说中的德纳第,他为了钱不择手段,坑蒙行骗。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爱和善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与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
著名的德兰修女曾说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他永远给人以善良慈悲的指引,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辉。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穷苦的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米里哀主教一样博爱的人?何尝没有像马吕斯一样为爱痴情的人?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自新,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呢?
公平正义、自由幸福是每一个时代共同的追求与信仰。雨果通过他的作品,为我们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无论何时,雨果的思想都会成为一笔巨大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引导我们去不断地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