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教授,海参行业第一自媒体
刺参产业发展迅速,总产量10年间增加了27倍,但养殖效率较低,平均单产60kg/亩。我国刺参产业存在着基础研究薄弱、优良种质匮乏、设施技术落后、模式亟待 优化、药物残留质量隐患等问题。
(一)良种匮乏且覆盖率低
我国刺参繁育的亲本来源以野生种为主,遗传育种起步晚、基础差。刺参育种与育苗 脱节、育苗与养殖脱节、养殖与质量脱节、苗种养成率较低等现象,对刺参种业发展影响巨大。
尤为重要的是良种覆盖率低,良种培育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造成养殖刺参抗病 抗逆性较差、成活率低、生长慢、单位产量和效益低,已成为制约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
刺参育种工作周期长,一般2~3年培育一代,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多,见效慢,企业 从事育种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近年来,刺参育种研究获得了稳定和连续的经费支持,但科 研部门从事育种研发工作难度较大,特别是缺乏足够的育种和保种场地。苗种生产企业 研发能力不足。现有刺参良种场数量不足.多数没有稳定、持续的良种生产和供给能力。
(二)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亟须提高
刺参苗种繁育技术已经突破并较为成熟,从事刺参苗种繁育的厂家和产量都达到 了相当规模,但整个苗种产业缺乏计划性和稳定性,各育苗厂家生产种类和数量随意 性大,苗种供应量变动很大。
由于缺少科学的育苗规范和标准,育苗厂家规模和水平参 差不齐,生产条件普遍存在标准低、设备落后、配套程度不高的问题,影响了对病害、水 质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控力度和效果。刺参苗种总体质量不高.苗种到养成的成活率 低于10%。
(三) 养殖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剌参增养殖模式包括工厂化养殖、池塘围堰养殖、浅海底播增养殖及筏式养殖,但增养殖场地和海域缺少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养殖区域整体布局不尽合理,刺参在池塘围堰养 殖密度过大,筏式养殖在时间和区域等过于集中。
高温、淡水输入等外源影响和养殖生产 自身污染等对养殖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温度和盐度等指标超越了刺参本身可以忍受的范 围,导致病害严重,甚至大规模死亡,养殖产量出现滑坡。
(四) 病害预防和控制技术不完善
刺参病害种类多、危害大、突发性强,特别是刺参夏眠、冬眠等重要阶段,常常发病 和死亡。由于温度升高、盐度下降等环境骤变及大规模疾病暴发,常导致大规模死亡 甚至绝产,给刺参养殖产业从业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多数引起养殖刺参病害的病原和病理学特征尚不清楚,缺乏对病害传播途径和流行规律的认识,养殖刺参对病原 侵染和环境胁迫应答机制研究滞后,因而病原的诊断、预防和控制技术缺乏科学依据。 目前,刺参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等研究刚刚起步,难以为提升病害防控能力提供有力 支撑。
(五) 部分产品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刺参产品的药物残留可能来自育苗和养殖期间使用的药物,或加工过程中的保鲜 剂和保水剂,海参人工饲料及天然饵料中的一些重金属含量较高,海参加工中食盐、草 木灰等辅料均可带来重金属隐患。
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发现,如水分、盐分超标;肉质腐烂,以次充好;包装和标示不规范;“糖干海参”冒充淡干海参,以增加质量,牟取暴利 等。目前刺参销售市场缺乏规范管理,缺乏严格的产品准入制度和产品溯源体系,产 品上市销售前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总之,我国刺参食品安全技术体系和卫生预警 预报系统尚不健全。
(六) 产业经济管理滞后
近十年来,刺参产业得以长足发展,但常出现一哄而上,无序发展的现象。融投资渠 道尚不顺畅,发展基金和风险基金有待设立,产业链有待延长,产业经济研究严重滞后。 刺参产业接受多个部门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宏观规划与微观管理有待加强,行业协 会发育不足,行业自律匮乏,客观上造成了产业管理不力局面,不利于宏观科学管理和产 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