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我的不断认识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一个过程。每到一个新的群体中,我们都需要让别人在短时间内正确地更广泛地了解自己的方方面面,以便于之后的交往。每当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总有一些人恨不得把自己从小到大的获过的奖都念出来,把自己所有的兴趣爱好都罗列出来,以显示自己的优秀,效果却适得其反,落下一个“装13”的名头。也有一些人深藏不漏,从不说具体的兴趣爱好,等着别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发掘,却也有可能因为太过内敛而失去一个在人群中被人赏识的机会。
以吾之见,只要是真心地向别人介绍自己,传达出自我意识的都是好的自我介绍。不论是毫无保留地一盘托出,还是内敛地说一些相对比较抽象的东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都是合理的自我介绍。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自我介绍不是自我炫耀,不能过度夸耀自己,但也不能过度内敛,让人不知所云,泯于人群中。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介绍一个自己最特殊的几个闪光点,着重去放大它们,以达到加深他人对你第一印象的作用。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我一般或略过身高体重年龄学校等人口学特征,而是挑一两个自己最显著的特征来介绍。比如“大提琴”和“丹麦语”,因为这两项爱好都是相对他人而言比较特别的,也是目前我最喜欢做的两件事情。
在挑选自己特征的时候,我秉承着寻找自我的思路去拣选。人的自我是通过外界而形成的,就像小时候父母呼唤我们的名字,给了我们一个自我的定义,接着随着人不断长大,我们披上了一个个外衣,比如学历和性别,这就是我们的我己(The social self--Ego)。大部分人在自我介绍中述说的都是“我己”而非“自我”。由学历,工作经历等组成的“我己”并非等于“自我”,而自我介绍中最重要的是将除去“我己”外壳的“自我”展现给他人并且留下一个较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我做自我介绍的原则——寻找自我。
随着年龄增加,交际圈越来越广,我们开始渐渐地失去了“自我”,而是一味地投大众之所好,给自己添上一个个令人喜爱的“我己”。例如,很多人健身和看书其实并不在于自己真的对健身与看书感兴趣,而是随波逐流,看到朋友圈里更多的朋友开始健身和看书时,觉得自己不能少了这个“标签”,生怕少一个社交的谈资,而去做这些事情。诚然,健身与看书都是充实自己的方式,但如果如果仅仅是为了与人社交,多发几个朋友圈,那就失去了它们原本的意义。做自我介绍亦是如此,当这个群体里的人都share着同一个明显的标签时,请坚持自我,不要为了迎合他人而说一些不符合自我的话,因为往后苦的还是你自己。
自我介绍不过是一个社交的方式,作为说的那个人,坚持自我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对于听众来说,也要秉持着客观的态度,不能由他的自我介绍去判断这个人,而在以后的接触中带着偏见或者是偏爱去对待他。毕竟,一个人从出生到迄今所走过的道路,岂能用几分钟全盘托出。自我介绍听听就罢,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的接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