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下决明颜色鲜

天宝十三载。

长安的秋日,秋雨绵延,万物萧杀。史书称:霖雨害稼,六旬不止。然杨国忠取禾之善者以献,曰:‘雨虽多,不害稼也。上以为然。

破败的草屋,蓬蒿长满院子,台阶下决明子丛生,青苔蔓延染绿台阶。听闻消息,他默然无语,窗外,百草烂死,唯决明独鲜。几缕决明的清香飘来,白发书生怎敢非议朝政?他自嘲地笑了笑,擦干眼角的泪水。

雨下个不停,房子倒塌不少,庄稼颗粒无收,关中闹饥荒,百姓流离失所。没米下锅,他思来想去,打算去终南山上寻找几味药材,卖掉它们换取粮食。

长安城外,潮湿在空气中弥漫,泥路积了不少小水坑。放眼望去,房屋浸透的霉味散发开来。农田被水淹没,偶尔几颗水稻若隐若现。决明子的清香带着苦涩,清肝明目,却看不透这天下。

他在长安已经很久了。只是一事无成,至今得不到赏识,实现不了“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苦读诗书几十载,自然不甘心榜上无名,他积极向朝中显贵证明自己,他写了不少溢美之词,只是离成功总是差那么一点。

年景不好,他为百姓担忧,却换来功成名就的同学的笑语。“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年少志满天下,如今白发斑驳,功名全无。

长安城多得是传说,自然少不了失意者。杜甫自然知道自己阿谀奉承之作被嘲讽,他付出这些代价,却仍然养活不了他的家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家里来信说,他不到一岁的儿子快要饿死了。

嘎吱嘎吱的马车行至渭水边,阴冷的寒风发出怪叫,在这漫长无尽的黑夜,仿佛让人看不到光明。这一刻,他是真的绝望了,嘲笑自己愚蠢得想做上古贤臣,愧对襄阳杜氏的名号。

而此时,就在他翻越骊山的夜里,马蹄阵阵,杀声满天。安禄山带领十五万军队反叛朝廷,风雪漫天的北方,战火纷飞,破戎相见。

杜甫不知道长安是什么情况,他安顿好家人,马不停蹄奔赴长安。夏末,雷雨阵阵,泥路崎岖,偶然雨落下的清香沾在杜甫衣衫上。好不容易来到长安,又被叛军抓住,因为官位过低不够资格押往洛阳。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孤苦无依,国破家亡,草木深深,少陵野老吞声哭。鸟儿的鸣叫都让人心惊,想起远方的家人,多多少少有些慰藉。

后来见到了圣上,却被赶走,迷茫四顾,兜兜转转,回到了他愧对的家里。几经波折,他最终寄住在浣花溪边,看着一家老小,终究是笑了。怨到极致,无可奈何的深沉顿挫化为“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沉郁。

从前作文写诗,他有着精妙的对仗,有着鬼斧神工的技巧,有着得心应手的典故,只为才华满天下。但是,他是杜甫。这支笔不是王公贵族的赞词,而是唐王朝黎民百姓的血泪史,在华夏大地释放穿透人性的力量。

少陵野老用血泪的一生,留给天下不朽的良药。生老病死,忧愁喜乐,冷暖衣食,以文传名,悲天悯人。留下的是四海八荒的风华文采,是民族的底色,是九州大地的瑰宝,是医治灵魂创伤的膏药。

在时代动荡的磨难中,杜甫用诗歌抚慰心灵伤痛,治愈创伤的民族魂灵,将其化为流传的底蕴,包裹悲伤与沉痛,给予九州大地新的希望。

永泰二年,世间再无杜甫,那缕决明的清香只存留在墨本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