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说:不必太纠结于当下,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当你经历过一些事情的时候,眼前的风景已经和从前不一样了。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眼前的阴霾蒙蔽,看不见远方更辽阔的道路。甚至当时还以为这是没有天明的黑夜,时过境迁回望的时候才发现,不过是一小片乌云,乌云散去后的晴空如此宽阔,美丽,壮观。
同样的道理,在人生途中,也要学会一直向前看,要相信挡风玻璃永远比后视镜大。
当覆水难收之时,不必留恋;前路漫漫,也不必提前焦虑。只要坚定地向前走,就一定能穿破暂时的阴霾,走到遥远辽阔的远方。
而我们的目标只是太阳,那就不必留恋萤火之光。
跑友团里,四分五分的配速都是常见的速度,他们说我这是耍滑头式的跑,不讲究配速,只讲究舒适,我辩论道:我又不跑马拉松,又不去比赛,何苦为难自己呢?最近两年跑步不再追求配速,不再追求完美,更多的是自娱自乐……
阅读也一样,每天都读,有空就读,但绝不熬夜读,但读的速度不快,极慢,读完要思考,要有所吸收和消化。很赞同钱理群说的“读书为了健康、快乐、有意义地活着”,那么急,那么快干什么,书里内容悟透了吗?书里合理建议运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上了吗?
慢即是快,少即是多。读第三辑《深耕课堂》让我越来越意识到专业的精进对于教师有多么重要,教师专业的精进在教材研究,学情分析,教学设计等常规上展开,有赖于教师的价值观,教学勇气,多向度知识情趣的共同发挥作用。
深耕课堂,其意义在深,更在于耕,更包含尊重,发现,分享,倾听。恰如陈香吟老师的《教室里的“学习共同体”》团队所践行着的:保障每一个儿童的高尚品质学习权。
如这样一幅画面:一个耕耘者,一张犁铧,一头牛,一片庄稼,他们各自为树,又与脚下的土壤相约成林。适时将自己归零,有重新开始的豁达,勇气和格局。
阅读《教学这件事》第一章第三节《精进教学技巧》。大村滨老师在这一节里以“一个只会问‘在家读了吗’的检查官”和“一个只知道让学生写作文的评论家”两个“不教”的例子告诉我们,一定要精进教学技巧。
两个“不教”的例子让我们脸红,因为老师们在无形之中就做了这样的“检查官”和“评论家”。反思自己的教学,是不是有诸如此类的现象存在?
我最近也在以“一个只会问‘在家读了吗’的检查官”的“标准”身份出现了在学生们面前:你们难道就不在家读课外读物吗?你们每天在家读了多久课外读物?家长都不管你们吗?你们什么时候准备课外阅读摘抄本……
反观这些,说教了那么多,有用吗?没有一点用处,学生依然我行我素,于是我就着急啊,急火攻心,一番长篇大论下来口干舌燥上火:不阅读,没有阅读理解能力,高年级的时候不光语文题意不理解,其他学科你们也读不懂……一顿狂轰乱炸,孩子们惊慌失措地瞪大眼睛望着我。
身教重于言教,听取一位优秀同行的建议:直接把自己的阅读记录本带到课堂上,直接把自己每天写的至少一千字文章拿到学生面前,和他们约定,只要开始就不算晚,从今天开始,阅读,记录。
教育是老师和学生双向奔赴的过程,期待接下来的日子,和学生们共读共写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