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湖南大学访问学者、书法家罗雄金
探花及第,他30岁就担任乾隆皇帝的书法老师,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启功大师亦学其书法,他的行书被誉为是“清代最美行书”,究竟是谁竟然如此高的书法天赋和水平?

笔墨间流淌的,不仅是艺术,更是一个王朝的气韵风华
在中国书法史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探花及第,三十岁便入值南书房,成为乾隆皇帝的书法导师,这样的待遇放眼整个中国书法历史也是屈指可数的存在;至今三百多年,有无数的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学习其书法,即使是中国近代书法名家启功先生也将其书法奉为圭臬并且潜心研习,为“启功体”书法注入重要的灵魂;他的行书被后世誉为“清代最美行书”——他便是清代书法大家梁诗正。
梁诗正(1697-1763)字养仲,号芗林,浙江钱塘人。雍正八年探花及第,从此步入仕途。乾隆继位后,这位年轻才俊以其深厚的学养与卓绝的书艺获得皇帝赏识,被钦点为书法导师,亦为帝师。三十岁便成为帝王之师,在等级森严的清代官场堪称奇迹。

梁诗正《跋王羲之时雪快晴帖》
更有甚者,梁诗正的行书被誉为能代表清代“最高”水平,这也是源于其对传统精髓的创造性融合。梁诗正的书法初学柳公权,后学赵孟頫,又取法颜真卿、文徵明等各家之长。尤为难得的是,梁诗正将“馆阁体”的工整法度与文人书写的性灵逸气完美结合,形成了“端庄而不失灵逸,严谨而内含风骨” 的独特书风。加之其书法天赋异禀,领悟能力极强,勤奋刻苦造就五百年难遇的书法奇才!我们知道,在清代科举制度下,“馆阁体”被奉为官方标准,要求书写“方正、光圆,乌黑,体大”,宛如印刷体般工整。梁诗正却能在规范中注入艺术生命,使其行书既有皇家气度,又有文人雅韵,故而是的其书法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乃至是皇家的认可,影响深远!
乾隆皇帝一生痴迷于书画,在书法上有着极高要求,一般的书法家当真入不了其法眼。梁诗正能成为乾隆帝的书法老师,可见其书法艺术造诣非同一般。在任帝师期间,梁诗正不仅指导乾隆笔法,更参与编纂《三希堂法帖》,整理内府珍藏的历代法书名画。这一过程中,他得以遍览晋唐真迹,博采众长,为其书法注入了高古气息。
梁诗正书法的美学特征何以解读呢?
梁诗正之用笔: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提按转折间尽显力度与节奏变化。每一笔都如“利剑长戈”,充满张力;
其书法之结体:深谙“中宫收紧,上紧下松,内紧外松”的结构法则,字形端庄而不失灵动;
其书法之章法:行气贯通如流水行云,疏密有致,虚实相生,整体气韵雍容华贵;
当代书法大家启功先生对梁诗正书法推崇备至。启功在《论书绝句》中直言自己曾长期临习梁氏行书,其清雅秀逸的书风对启功影响深远。这种跨时空的艺术传承印证了书法艺术永恒的生命力。
启功先生教导后学:“认真临古帖”是书法的根本。他提出的“研究结字”理念,强调书法结构的重要性,恰与梁诗正书法的结体精妙相呼应。罗雄金在书法实践中也体会到:“结构在三要素中尤为重要。结构好就好比框架好,看起来才会松紧有度,恰到好处。”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梁诗正的书法艺术为我们提供了回归传统的精神路径。正如罗雄金所言:“习书法也是练功,练功的第一步即练意,将耗散在外的心思收藏起来,投入身心之全部力量,则能收摄散乱心,集中精神,进而断除各种杂念,使心境清净平和。”
“清代最美行书”的美誉不仅源于笔墨技巧的精湛,更在于其承载的文化深度与艺术高度。梁诗正的书法代表了中国书法在清代的发展高峰,是传统与创新、法度与性灵的完美统一。
当我们面对《十宫帖》等梁诗正传世名作,感受到的不仅是三百年前的笔墨韵律,更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在启功的临习中延续,在当代书法家的实践中再生,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纽带。
梁诗正书法艺术至今仍为当代书家提供着丰厚滋养。作为传统书法的坚定守望者,罗雄金先生始终强调:书法学习需“持之以恒地努力”,在“精准选帖”基础上“日克一字”,通过长期临池不辍,方能领会中国书法的精髓与真谛。
接下来就是梁诗正的一些著名书法作品代表作,供各位书友欣赏和学习!
梁诗正的《故宫精品十宫帖》是为当时宝亲王(乾隆)的七绝诗所书










梁诗正《跋仇英清明上河图》






梁诗正行书墨迹欣赏《跋仇英清明上河图》,台湾故宫博物院藏。
写在文末
您的每一次爱心参与都是远方诗书阁创作优质内容的强大动力!敬请您的关注、点赞、评论、收藏、分享。
精彩文章,推荐相关阅读:
长按三秒下方点赞,感谢支持!喜欢本文,记得转发哦

作者简介

罗雄金,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山东工委会会员,湖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书画院院士,北京华夏邦交国礼书画院院士,书法家,书法专栏作家,诗人,茶艺师,航拍摄影师,生物科研工作者,湖南大学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