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有人会有一个误区,我作为一个没人教的新手作者,普通的读者。我浅薄的谈一下我自己的个人偏见 ,这个标题该叫什么呢?就这样吧,“作者和读者该不该归为一谈”。
准确来说,作者和读者是两码事,作为一个作者,他考虑的是要比读者多的,我举个例子,在大家眼里,或者说在读者眼里,作者是什么样的,是伟大高尚的,还是说自私自乐的,是有着政治观念的还是说有着名和利的大师?还是说愿意和普通人和平相处的“普通人”?其实这都不是,但这都是,为什么不是呢?因为这只是部分人的偏见而已,并不能以片面的个别人来代表整体,为什么是呢因为很多作家他们也是从现实挖掘题材,然后凝聚自己的个人见解,思想深度来虚构,或者说文学化,当然创作从来不是让一个东西重现,而是先把一个东西给解构,然后重组,这是很正常的创作,这是极其正常的。在我眼里,作者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我个人偏见里认为他们有自私,但同样有无私,他们自私的活在浩瀚精神海洋里,但同样他们愿意把这个海洋分享给大家,当一个作者,首先你要明白该怎么创作创作小说啊,分几部呢?我来说一下首先要构思,要符合逻辑,还要考虑小说三要素,小说三要素是什么呢——人物、情节、环境,乍的一听,是不是很简单,如果真的这么觉得嗯,我觉得还是再思考思考吧,用数学来打比方的话,作者是从0~1开始创造,读者是从一到+∞开始解构、理解、共鸣,读者不知道作者到底打磨了多长,用了多长时间,就算知道,他也不会了解作者对某一个句子或者说整个作品花费了多长去矛盾考虑,这些作者都自私的留给了自己,作者写的时候要面对白纸,光是面对白纸,我就能写出来几十篇论文,因为真的很难啊!他不像写作文儿;他同样也不像写论文儿;他没有选择围绕主题去写没有被所谓的主题给框住他也不需要纯粹的理论知识去认证,它不同于前两者,但和前两者都属于一种思想载体。
什么?你说作者还吃力讨好,那请问他吃力讨好是在哪一方面?那当然是作者写的作品啊,难道说是你认为的世俗、名利。那你的意思是读者只能看到一的完成,看不到0~1的过程。对,就是这样,0~1的过程就像是作者跟自己长征,他要跟自己互搏要独自面对这困难的挑战。
“读者”从表面意思来看的话,很好理解,就是读他人书籍的一个人,这便可以成为读者,但是读者和作者不同,读者和作者本质也不同,作者就像明牌透题了,可是读者还要去思考冰山理论,我学的我知道的,难道是那1/8,而且还要考虑留白的魅力,哈哈,你说的我不懂,什么是留白?这个是秘密,东方美学,多读一些东方的书籍就能明白。不过,读者也有很大的挑战,他要考虑他是否能够理解这个剧情,他是否能够解构,因为他不是作者他只能看到朦胧的,这便是小说的奥秘,这便是文学小说的奥秘,没有直白的表达出来,他不像诗歌哦,说到诗歌,又想到那个事了,其实诗歌也有朦胧派,好了,不能聊这个了,一会儿就跑题了。读者需要理解、共鸣、解构,而非单独的只知道剧情,我是这么认为的,这仅仅是我个人的偏见,我从来没有觉得一本儿书读过了就可以不读了,每一次读都是一种新的体验,尤其是要放下以前对这本书的固执和偏见,作为一个读者,我觉得是非常幸福的,我不需要创造我坐享其成,我享受着别人辛苦做出来的结果,但同样也感慨,同样也卑微,为何而感慨?因为我明白,如果让我来写,我写不出来。为何而卑微,因为当一个人的认知思想提升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是多么的弱小,多么的渺茫。
作者当然可以有功利,因为文学是纯粹的,人性并不是。
读者当然可以有深浅,因为思考方向不同,但并非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