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青说她咳嗽了一个多月都没好,去看中医,医生说她身体太寒了。她平时爱穿短款上衣,难免露肚脐,穿七分裤露脚踝,爱喝牛奶,冰咖,吃好多水果,对了,还特别爱吃海鲜。
她这些生活方式对于中医养生爱好者来说多属不宜。小腹露在外面,身体会囤积更多的脂肪来保暖,脚踝的位置有三阴交,三阴交穴受寒将直接影响肝、脾、肾三条阴经。牛奶,海鲜在中医的概念中也都是偏寒的,水果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作为小青的小伙伴,我最多只能对她发出老母亲的凝视。事实上,人们的疾病多是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在天长日久中累积形成的。
中医治未病,正是指在人们还没有患病之前就从人们的饮食起居以及情志上来调理。
毕淑敏在她的一部小说“教授的戒指”里塑造过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形象。他使用一枚特别的戒指扣在病人的内关穴上,就能在诊断的那一瞬间幻化为病人。原来那枚戒指是一个极为精巧的人体生物电流传感器。人的所有感觉,说到底,都是一种电流。恐惧是一种电流,欣喜是另一种电流……教授能在这个心电感应的过程中经历病人曾经经历过的一切,从而抓住患者疑难杂症产生的原因。
这个治病的过程已经是治已病了。在不良生活方式的日积月累当中,病症终于爆发,病人来到医院,医生用回溯过往的方式试图推断病人曾经经历了哪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并使用药物或手术的手段来对付那些已经比较严重的症状。
治未病则应该是请一个医生陪伴自己一段时间,医生能够比较客观的监测并指出病人的生活模式中有哪些需要调整的,能够在病症形成之前加以干涉。
病人自己为什么不能自我校正呢?理论上是可行的,比如晚上早些睡觉,不要熬夜看手机,出去应酬要减少一些,少喝些酒,心情要愉快,不要过于哀伤,也不要过于兴奋。可想把这些道理实际运用到生活当中,就像是想自己把自己拎起来一样,做不到。
所以,我们的医院,是不是应该更多的发展家庭医生的医疗模式,能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在病症还没有爆发之前,就用一些比较权威的手段干涉病人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引导一些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在病症已经爆发之后,花大力气、高费用于痛苦的治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