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逸 14.1 | 英国小说的对决:儿童与动物的政治学
政治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一切群居动物,包括人类,都是政治动物。
蜜蜂和蚂蚁作为群居动物,它们的井然有序似乎不同于人类社会的混乱纷争。道理究竟何在,霍布斯罗列出六种原因。
在老子看来,人类的自然状态应该像蜜蜂和蚂蚁一样,文明才是混乱之源,所以正确的治国之道就是“为道日损”,回归淳朴。
接下来是今天的正文。
(1)政治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
上周讲完霍布斯的《利维坦》,最后留下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看看人类之外的群居动物,不也都过着井然有序的和谐生活吗?即便小到蜜蜂和蚂蚁,谁也没见过一个蜂群里边发生过“一切蜜蜂对一切蜜蜂的战争”,没见过一个蚁群里边发生过“一切蚂蚁对一切蚂蚁的战争”。究竟是人类太特殊,还是霍布斯多虑了?
如果我们像古代人一样仔细观察世间万物,那么不难发现,依据组织形态的不同,所有动物可以分为两类,即独居动物和群居动物。我们最熟悉的独居动物就是猫,那种独来独往的轻盈姿态很有迷人的神秘感。独居当然不需要沟通,所以猫的沟通能力很差,全不像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狗,所以人们会把那些美丽却喜怒无常的女人形容为猫女。
要过群居生活,高明的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沟通能力越强,群体的可拓展性就越强。以今天的世界而论,人类的沟通能力显然可以傲视所有物种,这才有了“地球村”的全新社群。而在原始的生存形态里,一般的人类社群不过只有几十人的规模,明显比不上蜜蜂和蚂蚁。直到进入文明阶段之后,人类过上了城邦生活,组织规模才可以和蜜蜂、蚂蚁相媲美了。
现在,让我们认真思考一个概念:政治。
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是政治”,你应该首先会想到国家、政府、宪法、党派之类的内容。但我们只要追溯到政治最本质的要素,就会发现它其实简单得不可思议:所谓政治,归根结蒂就是人际关系。所以我们会有“办公室政治”这个概念,它的涵义,无非就是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以此类推,其他诸如夫妻关系、亲戚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一切的人际关系,都是政治。
那么,人类既然在天性上属于群居动物,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凡人由于本性或出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亚里士多德还说:“这种在本性上孤独的人物往往成为好战的人。”我知道他在说我,但我其实是个比受气包还要温和的人,而且在“得到”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开始了我的城邦生活。
(2)群居动物各有各的政治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以外的群居动物也各有各的政治。如果是高级一点的动物,它们的政治活动就会和人类社会高度相似。比如猴子,在一个猴群里,猴王如何上位,上位之后如何统治,母猴如何争宠,野心家和不满分子如何拉帮结派、谋权篡位……动物学家在这方面做出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失去了在猴子面前自诩高贵的资本。所以,如果说猴子是一种政治动物,在今天的知识里不该有任何争议。
蜜蜂和蚂蚁也有自己的政治,否则便不可能形成群居生活。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蜜蜂和蚂蚁的组织形态非常惊人,那种在默契当中形成的井然秩序完败人类社会。
我们小时候都看过蚂蚁搬运食物,一只只蚂蚁就像流水线上的一个个零部件,忙忙碌碌,从不知道偷懒。如果我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一定会想办法溜出去抽支烟,和同伴聊聊领导的坏话,或者排挤一下我看不惯的新人。但蚂蚁的世界仿佛不存在这种内耗,“人人”心系集体,全力奉献。
古人一般不会像我这样自轻自贱的,他们一定觉得人类的政治结构就是比蚁群和蜂群高明。亚里士多德论述过这个问题,他的逻辑简要来说是这样的:在所有的动物里边,只有人类才具有语言能力,有了语言能力,才可以充分描述善与恶、正义与不义这些复杂的概念,而家庭与城邦的结合正是这些义理的结合。(《政治学》)
沿着这个逻辑,我们可以说道德是人类独有的生存优势,而道德概念太复杂,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把它们表述清楚。事情貌似也可以反过来看:如果人类没有道德感,大家会不会反而相安无事,一起过着像蜜蜂和蚂蚁那样淳朴而有序的幸福生活?
(3)朴散则为器
这恰恰就是中国道家的政治哲学。《老子》这样讲:“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通行本第38章)这就是说,社会从古到今的演化过程就是一个从治到乱的过程。上古的政治合于道,是最好的,后来社会有点乱了,不再合于道了,但总算还是一个合于德的世界;后来社会更乱了,德也被人们丢掉了,于是才有了仁;仁的社会也还凑合,但也没能维持下去,再后来就是义,最后就是礼了。
这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当然是在走下坡路,越来越坏。但伴随着越来越坏的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治越来越复杂化——道的时代是无为而治,一切顺应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而到了礼的时代,儒家礼制有所谓“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出了名的繁文缛节。
《庄子》也讲,人类社会从盛德时代堕落到如今的乱世,就像朴变为器。
朴和器的关系是《老子》的一个主题,“朴”就是未经加工的原材料,“器”就是把原材料加工之后而成的器物,《老子》说“朴散则为器”(通行本第28章),原材料要经过人为加工才会变成锅碗瓢盆和飞机大炮,所以《庄子》说:完整的树木如果不被砍伐和雕刻,就不会有酒器;浑然的玉石如果不被毁坏,就不会有珪璋;同样地,大道若不被废弛,哪里会有仁义;天性若不被离弃,哪里会有礼乐;五色若不被散乱,哪里会有文采装饰;五声若不被错乱,怎可能合于六律?所以说,毁坏原材料来制造器物,这是工匠的罪过;毁坏大道来追求仁义,这是统治者的罪过。
以雕琢玉器作比喻,《论语》盛赞“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养,《礼记》讲“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道家反其道而行,“反者道之动”,既然朴散为器,那就尽量返器为朴好了,这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逻辑。所以,如果要把政治搞好,最好的办法就是回到以前那个大道流行、无为而治的时代。
那么,怎么才能回去呢?办法就是我在第12周的内容里讲到的《老子》名言:“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就是说,把复杂化、繁琐化的政治慢慢减损下来,从最繁文缛节的礼的时代先退回到义的时代,再逐渐退回到仁和德的时代,最后回到道的时代,上古合于道的政治于是就可以再现人间了。
之所以对《老子》这一章作出政治学的解释,是因为这一章的文义非常连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上下文里来看“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并非在谈形而上的超然理念,而是以“取天下”为目的。
(4)人类为什么不能像蜜蜂和蚂蚁那样过一种和平有序的政治生活
老子这条路是否行得通呢?如果请霍布斯发言,他一定会摇头的。霍布斯会说:“人和蜜蜂、蚂蚁根本就不一样,天生就没人家单纯。想让人类社会退回蜂群和蚁群那样淳朴而有序的幸福生活,纯属痴心妄想。”
霍布斯很认真地论述过这个问题,罗列出人类和群居动物的六点不同。
简言之:
第一,人会争夺名誉和地位,由此产生嫉妒、仇恨和战争,动物却不会。
第二,在群居动物的世界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高度一致,它们在谋求个人利益的时候自然就促进了集体利益(这会使我们想到亚当·斯密),但人的快乐来自攀比,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并不一致。
第三,动物缺乏理智,看不出公共事务有什么缺点需要改进,人总以为自己比别人聪明,有人要这样改革,有人要那样改革,于是小则纷争,大则内战。
第四,动物的语言能力太有限,不像人类可以信口雌黄、颠倒黑白。
第五,动物缺乏理智,没事的时候就自己呆着,不会感到受了同伴的冒犯,而人类总会“吃饱了撑的”,闲下来就会生事。
第六,群居动物的协同一致是自然而然的,人类的协同一致却只能来自契约。契约既然是人为的,基础就不牢固,必须有令人慑服的力量才能使大家遵守。
因为上述的六项差异,所以即便“为道日损”,让文明社会退回到原始状态,那绝对不会是田园牧歌式的有序生活,而注定会是人人自危、“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自然状态。
怎么才能说服霍布斯呢?老子决定找一个活生生的例子,最好是文明社会里的人有意无意中“为道日损”,退回到原始的生活状态。霍布斯冷笑一声:“我帮你找一个例子好了,就是我们英国人,名叫鲁滨逊·克鲁索。”
老子微微摇头:“如果你认真读过《鲁宾逊漂流记》,怎么还会天真地认为动物不会争夺名誉和地位呢?”
今日思考
当然,以上对话只是我的虚拟,老子和霍布斯都没读过《鲁宾逊漂流记》。从明天起,我会以这部小说作为开始,从几部以“荒岛生存”为主题的经典文学作品当中继续深挖我们这两周的主题。《鲁宾逊漂流记》是我们每个人都耳熟能详的故事,但书中一些细节你未必记得很清。如果不依赖百度,你能否回忆得起书中仔细描写过的一种动物,一种像我们一样有高度自尊的动物呢?
今日得到
明天我们就从这种动物说起。现在进入复习时段,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内容里的知识要点吧:
政治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一切群居动物,包括人类,都是政治动物。
蜜蜂和蚂蚁作为群居动物,它们的井然有序似乎不同于人类社会的混乱纷争。道理究竟何在,霍布斯罗列出六种原因。
在老子看来,人类的自然状态应该像蜜蜂和蚂蚁一样,文明才是混乱之源,所以正确的治国之道就是“为道日损”,回归淳朴。
就到这里吧,我们明天见!
万维钢 特别放送丨精英的智慧
咱们日课有篇文章叫《到底什么是“智慧”》说过,智慧是一种“明智的推理(wise reasoning)”,是指通过你的理性,来对生活中遇到的挑战,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这种选择能力,不是知识,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心理学家干脆就把这种能力,叫做“智慧”。
研究者特别从三个方面考察一个人的智慧水平:
智识上的谦逊 —— 我知道我需要更多的信息,才能合理评估这件事,我知道未来可能还有不确定性;
超越自我 —— 我知道我身在这个事情之中可能会当局者迷,如果能从旁观者的视角看问题,也许更好;
考虑他人观点,达成妥协 —— 我知道不同观点的利弊,能理解这个事件的参与各方的想法和立场, 我不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也考虑跟别人的关系。
谦逊谨慎,旁观者清,达成妥协——今天咱们就用这三个标准来总结一下,《精英日课》中提到过的、精英的智慧都有哪些呢?
一、谦逊谨慎
1.创新者要主动给自己增加不确定性
“任意的震动”是什么呢?就是你在这个山头已经到了最高点,去无可去了,这时候来个震动,把你震到一个别的地方。运气不好的话你可能去了一处谷底。运气好的话也许你就被震到了一座更高的山的山脚下。
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经常会面临去无可去的局面。作家写小说写到一处不知道怎么往下写了,科学家搞科研遇到难题不知道怎么解决,这就是需要任意的震动的时刻。
所以分心也好,任意的震动也好,其实就是给创造过程来一点不确定性。而真正的创新者,不但不怕不确定性,还要时刻欢迎,甚至主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
️ 日课059|《混乱》解读1:任意的震动
2.面对真实世界该保持谦逊敬畏的态度
戴森的告诫是不要妄想统治科学。你能从自然界里发现一点新思想,这就已经是很大的成就。科学的进步往往由新工具的推动,比如有个什么以前没有的实验仪器出来,常常马上能把科学往前推动一大步。科学进步,从来都不是哲学和情怀的产物。
我是一个“科学人”,那我做事的出发点就是要维护“科学共同体”吗?遇到什么问题,我都先问科学家的共识是什么,主流科学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谁的说法跟主流科学家的不一样,我就批判谁,这对吗?
事实是哪有什么“主流科学家”。每个科学家都是反叛者,不是什么统治者。真实世界,才是我们唯一应该敬畏的东西。
面对真实世界最好保持谦虚的态度。谦虚的意思就是,既不要当教徒,更不要去当教主。你能做的就是做一个手艺人,做出一点有意思的贡献,就是不可忽视的成就。
️ 日课122|反叛才是科学家
3.谦虚的人不会幻想一手遮天
如果一个人的三观是以自下而上的演化思想为主,那他可能就具备很多优良品质 ——
他会不迷信权威,不相信什么救世主,愿意靠自己。
他不会有那么多人生的困惑,不会质疑命运不公平,不抱怨做好事怎么没有好报,更容易接受现实。
这个人还会比较谦虚,他知道好的东西都是自发演化出来的,不是什么圣人设计出来的,所以他就不会有妄想,不会幻想自己能一手遮天,搞个什么顶层设计一下子就能治理好国家。
️ 日课190丨用进化论修心养性
4.“慎独”就是不要独自决断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可以这么解释 ——
面对复杂局面,各种矛盾的选择,做出正确决断是非常困难的。你必须尽可能了解全面的信息。有些关键的事儿你不知道,那你应该很担心啊!不能胡乱决策啊!所以做决策不要独断专行,要多参考各种意见和信息。
也就是说,“慎独”,是不要独自决断的意思,而不是什么“不要独自一人看色情片”。
️ 答读者问丨对“中庸”的一点浅见
二、旁观者清
1.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自我评估
训练任务是故意让所有队伍都失败。有谦卑素质的指挥官回来,首先把责任归于自己。是我没控制好,我输了,咱们能不能复盘一下,看看我哪个地方做的不对。然后你给他指出不足,他马上记在笔记本上。
而对比之下,傲慢自大的指挥官回来先指责别人,反正自己没错,他好像什么都知道 —— 其实他连诚实的自我评估都做不到。
那威林克是怎么自我评估的呢?这个方法我在别的地方也看到过,非常值得借鉴 —— 那就是你要以一个第三人称的视角,旁观自己。
你正在做这件事,但是你能够时不时的跳出自己的身体,去观察你自己:我是不是生气了?我是不是太感情用事了?我是不是反应过度了?
这个其实就有点像咱们中国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等于是自己给自己提供即时反馈。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这要求你在即使投入全部身心的情况下,仍然能在心里保持一个冷静的声音,给自己提个醒。我看这大概就是“谦卑”的最高境界。
️ 日课154丨高手修炼手册2:指挥官的派头
2.增加一个旁观者激发创造力
《冰雪奇缘》的编剧团队有了一个新的麻烦:他们不知道结尾怎么写。
事后分析,团队当时大概陷入了“当局者迷”的状态 —— 用好莱坞的语言说,这叫做 spinning(围绕一个东西旋转)。编剧们对目前的剧情设定非常满意,他们整个沉浸在这个设定之中,没有灵活性,也没有办法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了。
这时候迪斯尼高层使出了看似很不起眼的一招 —— 他们把那位叫Lee的女编剧,提拔为这个电影的副导演,并且给了她对剧本最后拍板的权力。
这个办法,其实就是对系统的一个外来扰动。生物学家很早就知道,如果一个生态系统长期没有外来扰动,其中一个物种就会一家独大,整个系统毫无生气。这时候如果突然来一个不大不小的外来扰动,打破原有平衡,系统往往能爆发很大的创造性,也就是不同的物种都活跃起来。
旁观者清——这是激发创造力的办法之一。陷入一个情境不能自拔的时候,主动换一个视角。
️ 日课058|跟《冰雪奇缘》学创造力魔法
3.用“10/10/10法则”避免决策时的短期情绪
做选择时候的很多纠结,其实是各种复杂情绪在影响你的判断。这些情绪往往是短期的,在别人眼中看,或者你自己过段时间再看,根本不重要。“旁观者清”,其实就是因为旁观者没有你那么多复杂情绪,往往能做出更理性的判断。
可是我们也不能什么事情都听从“旁观者”的意见,毕竟最了解情况的人还是我们自己。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咱们以前说过,高手要善于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去观察自己。
希斯兄弟介绍了一个特别好的旁观技术,叫“10/10/10法则”。这个方法要求你从三个时间尺度去考虑一个问题:
10分钟之后,你会对这个决定作何感想?
10个月之后,你会作何感想?
10年之后,你又会作何感想?
这其实就是一种旁观者思维,站在一个远距离考虑问题,所有短期的情绪,什么害怕、紧张,可能就都不重要了。
另一个使用旁观者思维的办法是,当你面临困难选择的时候,你可以问自己:如果是你最好的朋友面临这个选择,你会给他什么建议?
️日课178|成大事者怎么才能不纠结
4.用“自我关怀”的旁观者技术增强自信
所谓“自我关怀”,就是你看自己,应该跟看自己的一位好朋友一样。我们看朋友总是比看自己更客观,你不会觉得朋友是神,也不会觉得朋友一无是处。如果朋友犯了一个错误,你不会把他骂的一无是处,你会鼓励他。你会跟他说是人都会犯错误,下次改正就好。那么对自己,也应该这样。
所以“自我关怀”就是要从一个友善的外人的角度看自己。自我关怀能给你自信所有好处,但是又不会有过度自信的任何坏处!所以这是一个特别值得掌握的心理技能。
掌握这个技能,分三步 ——
鼓励自己。还记得咱们上次说过海豹突击队的经验,能坚持下来的人都善于给自己鼓励。你要像你奶奶一样,用特别温和的语气跟自己说话;
接受自己。你并非无所不能,只是一个普通人,普通人都会犯错;
面对错误。你要承认这是一个错误,但这个错误不是世界末日,只要吸取教训就行。
和奖励外向一样,这个世界奖励自信的人。如果不自信,最好的办法是使用心理学家最新发明的技术:自我关怀。
️ 日课208丨从“迷之自信”到“自我关怀”
三、达成妥协
1.就事论事,认识并容忍他人的复杂
我未必是个了不起的职业拳手,但我的确从来不在比赛之外打架。
把一个具体的人给驳倒,既没有多大价值,也没有什么乐趣。更何况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就算不是跟谁都想合作,也没必要因为这些遥远的话题树敌。写《黑天鹅》的特勒布说,有的人想赢得争论,有的人想赢,他们不是同一拨人。
别人对付你,你要做到 don’t take it personal,你出手对付别人的时候,也要做到 don’t get personal。就事论事,避免人身攻击,是最理想的姿态。
所谓“精英”,特别值得学习的一点,就是他知道现代人都是复杂的,而且能容忍人的复杂。他看一个人能看到很多面,而且他只关注这个人最有价值的一面。他不会要求一个企业家不信气功大师,不会要求一个运动员说话处处符合政治正确,也不会要求一个演员反台独 —— 你只要在该对的地方对,就足够好了。
把人划分各种阵营,给人贴标签,竖起大旗来党同伐异,这些事情除非别有用心,绝非智者所为。在这个场子上是对方辩友,在下一个场子上可能是队友;白天尖锐对立,晚上还能在一张桌子上喝酒,该合作还能合作,这才是精英的做法。
️ 周末小议|“因为个文化还跟我急了”
2.有意义的对话是目标明确并且充分尊重
《关键对话》这本书提出的一个对话关键,就是一定要让双方都有心理安全感。哪怕你觉得这个人差到不行,你也得在他身上找到一个值得尊重的地方,否则这个话就没法谈。一旦有一方失去安全感,进入防守反击的状态,肯定谈崩。
我们谈话的目的从来都不应该是为了赢得什么争论,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这个人按我们的想法去把事儿办了,是为了赢得这个人!把一个希拉里的支持者给气哭了不算本事,你能说服她去给特朗普投票,这才算本事!
就算说服不了她,能了解她的想法,能让她心平气和地了解你的想法,也算一得。你了解了对方阵营的视角,而且也许你就在她心中埋下了一颗将来可能会发芽的种子。这样的对话才有意义。
️ 日课037|怎样优雅地跟人谈政治…以及任何有争议的话题
3.用礼敬和服务换取高手的真知灼见
所谓“画布策略”,就是你发现别人要画油画,你给他找个画布让他画。
画里也许有你的功劳。但你的位置,是给人提供画布的。这就是学徒做的事情。学徒这个工作的逻辑是 ——
第一,你根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厉害,也没有那么重要;
第二,你这个不谦虚的态度就不对,你的性格需要磨练;
第三,你从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知识,要么过时了,要么根本就是错的,你需要第一线高手的真知灼见。
给人当学徒,就给你提供了这个机会。你现在把自己和一个高手连接在了一起,你可以从内部了解第一手的经验。这就是学徒工作的协议:用礼敬和服务,换取机会 —— 而这个机会还不是立功露脸的机会,而是学习实践的机会。
“画布策略”没有过期时间。哪怕你自己已经独立做事了,哪怕别人都开始对你使用画布策略了,你还应该继续给人当清道夫。
因为还有一个最后的道理,是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体会不到的:当你给人铺路的时候,你实际上也在左右他的前进方向。
️日课156 | 高手修炼手册3:给前辈铺路的人
4.像“科学和宗教”那样学会理性和克制的妥协
现在的局面就是科学提供对世界的精准描述,提供世界的使用说明书,而宗教提供世界的意义,和对人的慰藉。时至今日,绝大多数所谓教徒,根本谈不上什么信不信的问题,他们参加宗教活动仅仅是作为一个社会习俗。他能从教会活动里面获得人生的意义,获得慰藉,其实并不纠结上帝到底是一个什么东西,上帝如何控制这个世界,上帝和物理学之间到底有什么矛盾。
所以我们看看这段历史,似乎是科学一步步前进,宗教一步步后退,但是双方很少发生正面的冲突。有时候双方主动把《圣经》模糊化,有时候科学家假装信教 —— 当然也可能是真信,有时候宗教主动避让。始终给面子,始终留余地,始终能找到台阶下,这就是妥协。
这种妥协让我想起历史上的革命和改良。挑战权威不见得非得革命,我进一步你退一步,慢慢改良也是个办法。
双方都是聪明人,讲究理性和克制,各自都有一定的妥协,耐心地等着力量对比的变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所有人都有安全感 —— 这难道不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