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大自然、大社会是孩子们最真实的、最丰富的、最具吸引力的学习环境。我们应该带幼儿走向公园、农场,进入自然,让幼儿在与大自然、大社会的接触中尽情地看看、听听、摸摸、想想、做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渴望主动发现、主动探究的心理,让幼儿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卢梭也主张15岁之前的教育必须远离城市的农村进行,主张幼儿能够顺应天性,率性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也制定了“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在探究中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目标,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活在哪个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懂得热爱、尊重、保护自然。为践行此领域目标。我们也在实践与发现中和孩子一起成长。
3月12日植树节,借植树节种植活动,各个班级也发起种植活动,带着孩子们进行种植。我们选择了芋头、土豆、地瓜这种结果实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我们需要什么?(目的与计划)
种植得有土啊,于是我们和孩子们就带上工具(铲子、泡沫盒子、小桶等)为我们的植物准备泥土,进行了一次远足活动。由于幼儿园的地理环境比较偏僻,来往的车辆不多,安全有所保障。并且周围自然环境特别号,有池塘、种植地和公路和海。于是,我们带着孩子们,就在幼儿园周围去采集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我们看到了什么?(观察与探究)
孩子们在挖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土是一块块的像石头,有的是由土和沙砾组成。有的孩子表示这一大块的土不能要,是石头。有的孩子表示“没关系,把这一大块打碎了就可以了”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
“保安爷爷挖的土是黑色的,我们挖的土是黄黄的沙砾的”
幼:“看,小草有点黄,有点绿”“芦苇是黄黄的”
师:“芦苇到了春天会变成颜色吗?”有的孩子表示“会变成绿色。”其余孩子正在默不作声地思考。
“芦苇摸起来有点毛茸茸的,有点刺刺的”“长的像松鼠的尾巴”像孔雀的尾巴”“是凤凰的尾巴。”孩子们热烈的讨论着。“像花,我要拔一棵给妈妈···”
幼“这有一条虫子”“那是蚯蚓”“我们带回去养着吧”
师:“蚯蚓是益虫,还是害虫?”有的知道地孩子喊道“是好的”
幼:“这有一棵菜”
漂亮的芦苇地旁边有垃圾袋,孩子立刻喊道:“要保护环境”回程的路上,孩子们将垃圾捡了回来,谁也没有因为,手里拿着漂亮的芦苇对垃圾不管不问。穿梭在草地中,认真捡拾垃圾的样子,像一群小卫士,守护着这片土地。
我们获得了什么?
这次的远足,不仅仅完成我们挖土的的目的,在整个远足的路上,我们孩子们看到的都是其收获的,可能有的是当时了解的(春天小草变绿了,获得了对四季变化植物变化的感知),可能有的是引起认知不平衡的(春天芦苇也就变绿了吗?),有的可能引起新的疑问的(蚯蚓是生长在哪里的?芋头长在什么样的土里好,是黑色的还是黄色的?)。并进行了芋头如何种植的探究活动,芽埋在土里长还是露出才能长,孩子们分两组进行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种植,我们约定每天浇水观察、记录它的生活生长,等待它生长,并得出结论。
此次植物种植不仅有植物,还有与其共生的蚯蚓之类的小动物,以及土壤、石块、水之类的环境物质,更蕴含着各种奇妙的科学现象,种植园地就是一个浓缩的生态园,为幼儿提供了接触自然,认识自然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可以从中享受真实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从而体验发现和探究的快乐。我们也将发现其中的价值,敏锐的抓住每一个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感知自然科学的神奇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