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让我发生了一些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对于情绪的控制。有些理论,你自己知道了,就足以指导你的行动,但如果成为共识,效果就会加倍。比如说,夫妻双方都认同“愤怒是你想要控制对方,生气与否完全是自主的选择。”那么,双方都不会说,是对方不好才让自己生气的,不能明知故犯嘛;如果是因为一些小事想要发火,就会有点不好意思,怕留下话柄;如果熟悉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或多或少都能减少不必要的负面情绪和冲突。心理学知识这么有用,但学了很多的理论(和观点),总有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和使用这些知识呢?怎么成为那个“同时保有两种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的人呢?以下总结了一些关于愤怒的理论进行对比。
正方观点:愤怒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不但没必要而且完全可以避免
阿德勒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模式,完全是你自己选择的结果,跟别人没有关系,跟你过去的经历也没有关系。对于一件事是否要发火,我们是可以自主控制的。前一秒大骂孩子,下一秒接听老师的电话就可以和老师谈笑风生。
阿尔伯特埃利斯认为,要区分情感和情绪,情感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情绪是自己制造的。人的一切精神上的痛苦和严重情绪紊乱,都是不必要的。通过发泄的方式减轻愤怒是一个误区。因为发泄愤怒可能引发冲突升级。
反方观点:愤怒是有正面意义的
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托马斯·摩尔
愤怒本身没有好坏之分,有研究表明,只有10%的情况下,愤怒会引发暴力事件。这说明人们愤怒并不是要侵犯别人。愤怒一般来自于不公正的待遇,或者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阻碍。也就是说,当你的个人权利受到侵犯时,愤怒产生了,并且促使你挺身而出,保护你在乎的东西。而且,愤怒在一些场合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研究表明,愤怒可以增进乐观性、创造力和表现力,对主导谈话和应对变化也有帮助。 ——《消极情绪的力量》
愤怒有利于在博弈中取得更好的地位,所以我们才会愤怒,才会发火。 ——《狡猾的情感》
生命力天然就是带着攻击性的,当我们能很好地展开攻击性,例如表达愤怒时,生命力也由此得到张扬。 ——武志红
那么,愤怒到底有没有意义呢?这些理论和观点看似矛盾,其实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阿德勒和埃利斯的理论非常的绝对,与我们的常识,和以往的经验似乎不太一样。但在他们自己的理论体系中是逻辑自洽的。最重要的是,在心理咨询领域是非常有用的。操作性很强,可以解决实际问题,已经帮助到了不计其数的人。
学了这些理论就再也没有理由愤怒了吗?我觉得不是,作为一个正常人类,没必要做到那么的理性,一味地压抑情绪不是什么好事。不把愤怒当做控制他人的工具,不是让你完全不能愤怒,而是让你在滥用“愤怒”这个工具时进行反思。如果你解决问题就只有这么一个工具,或者过度依赖工具的话,那就显得很可怜,而且不那么真诚。把“愤怒”当做工具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的。分对象,分情境,在合适的时候控制一下别人,它可以表明你的态度,发送一个信号,使用的巧妙会有很好的效果,完全不用就太可惜了。
一些的诡异情况
每个人的愤怒阈值不一样,愤怒阈值过高的人,如果在大众觉得他该愤怒的时候,没有表现出愤怒,那么很容易被当成是他软弱。所以,也存在一种不得已的愤怒。另外,愤怒也会招来愤怒,“我这么做也完全不过分,他凭什么这么生气?老子也怒了!”还有路怒症和网络喷子,他们对于一点小事表现出了超出常规程度的愤怒。这可能是他们本身就压抑了很多愤怒,在生活中无法充分释放,所以,在一个有安全感的封闭空间内,就很容易爆发出来。
最后总结,愤怒可以分为:正当的愤怒、虚假的愤怒、不得已的愤怒、你怒我也怒和可算逮着机会了的愤怒。
我们可以控制愤怒,但不用总是控制愤怒;我们可以控制他人,但不用总是控制他人;我们可以控制想法,但总是控制不住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