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又是一年中元节,未及提笔眼泪就流了下来,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了。七月半的月亮想必和八月十五没什么两样,同样的都是团圆的日子,不一样的只是中元节是逝去的先人回到亲人身边团聚的时间。今天我们去给爸爸妈妈上坟,路上的车真多啊,墓地里上坟的人真多啊,人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文章是去年写的,今天在简书发出来,聊表我的一点心意。
—题记
中元节有感
红尘滚滚,日月穿梭,又是一年中元节。中元节是夏历七月十五,又叫盂兰盆节。这么多年来,对中元节的了解都是由于家里的保姆,单位里的人请假上坟才知道七月十五又到了。母亲去世已经23年了,父亲在世的时候,对于祭奠这件事也没什么讲究,我们都是无神论者,对于传统的习俗不了解更谈不上是做了,我们习惯的只在清明和忌日去祭拜,清扫擦拭一遍献上一束鲜花,从来也没有上过香烧过纸。再就是年三十我会去陵园祭奠一次,而那些传统的祭奠节日,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一寒衣节都不曾去上坟祭奠更别说是上香烧纸了。
今年的五月二十一日,我们为父母亲建了墓立了碑,安葬了骨灰,大家对以后应该怎么祭奠,除了清明,也没有确定下来具体的办法。也许是年龄大了,在给父母建墓立碑之后,对父母的思念更加深切了,而且真的希望父母亲有灵在天,能和父母亲经常的说说话,虽然我在天堂网站上建立了一个父母的灵堂,常常发一些电子邮件,供奉一些鲜花祭品,可总觉得离得太远。很多的时候,人也变的与此前不同了,有些事情从前并不信也不在乎,现在却是奉行着不知道了也罢,知道了就照办一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今天是七月十四,天阴沉沉的,一早我就和太太一起去给父母上坟,这是父母的墓地建好以后第一次去祭奠,献了花上了香却没有烧纸。如今讲环保,烧纸污染空气,政府不让烧纸,我们就不烧纸,献上一束鲜花表达我们的思念之情,敬上三支信香带去我们的感恩之心。也许每个地方每个家庭所遵从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我们家里没有规定的习俗,我就觉得爸爸妈妈喜欢的是干净整洁的环境,在墓地我们先清扫了之前祭奠留下的物品,经历了一夏天的风吹日晒雨淋都已经零落成泥,擦拭干净了墓碑和围栏,献上花束,点燃了三支香举在头顶,还未祭拜泪水就涌出了眼眶。信香悠然凌空去,思念缥缈随风还。这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怀念,这是一个世界与另一个世界的告慰,我感到爸爸妈妈在天上看着我们呢。我和太太每人敬上三支香,然后静静的看着袅袅轻烟飘摇直上青天……
中元节好像挺复杂的,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还是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道教有三元,“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 三元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大帝的生日,中元节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民俗称亡人节、七月半,是我国古代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这个节日的主旨是悼念祖先、安慰亡灵。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气息,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所以民间称农历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道家定为的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全国各地都过中元节。由于道教、佛教对中元节的诠释各不相同,民间各族各地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也都不尽相同。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由于此时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动,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地,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后代子孙的家中,祖先之灵便可饱餐祭品。
有关中元节的传说有很多,一是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曹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受尽了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地狱牢门一开,很多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并在鬼节这天,烧纸钱、摆供品祭奠故去亲人的亡灵。二是按佛教典故,民间普遍流传着“目莲解救母厄”的故事: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世时,收了十位徒儿,其中一位名叫目莲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由于目莲很挂念死去的母亲,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亲在地府生活的情况,原来母亲已变成饿鬼,吃的、饮的都没有,境况堪怜。目莲看了后觉得很心痛,于是就运用法力,将一些饭菜拿给母亲吃,可惜饭菜一送到口边,就立即化为火焰,目莲看到这种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将这个情况告诉释迦牟尼,佛祖教训他说,他的母亲在世时,种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堕入饿鬼道中,万劫不复,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够化解的,必须集合众人的力量,于是目莲就联同一众高僧,举行大型的祭拜仪式,以超渡一众的亡魂。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历代帝王和民众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后来,这个传说一直流传后世,逐渐形成一种民间习俗,每年到了农历七月中,人们都会宰鸡杀鸭,焚香烧衣,拜祭由地府出来的饿鬼,以化解其怨气,不致于遗害人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节的风俗。
据说佛教诞生在印度时,僧侣出家就是无君无父的化外人,以平等之态度悲悯世间万物,而不是单单因为国王有权而尊敬他,所以有“沙门不敬王者”之说,同样也要放弃俗世的姓氏和家族,这就和中国传统的光宗耀祖是反着来的。但是佛教到了中国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不能违背中国传统的价值理念:忠孝。目莲救母的故事就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和佛教的果报观念杂糅,经过时间的冲刷,土、洋结合得浑然一体。可以说,盂兰盆节是佛教中国化的范本。
民间对先祖亡灵的崇拜,与佛教盂兰盆节、道教中元节之间,在精神实质上有很大的相通之处——皆是以奉亲、敬养、普渡为主题。于是,在受到民间的广泛认同后,佛教与道教在七月十五的仪式逐渐世俗化,融为了民间对亡灵的俗信中难解难分的一部分,中元节成了一个关于祭亡、祀鬼、解难、赦罪的华夏民俗节日,整个“鬼月”盛大而丰富的民俗事象系统也因之形成。“七月半”从未获得过“鬼节”的正式称谓,但是以民间的思维去观照,理解为“鬼节”也未尝不可。
清明与中元都祭祀祖先,但中元这个“鬼节”与清明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但旨在让故去的先人早日解脱超生,而且还顾及孤魂野鬼。所以“普度亡魂”,是七月十五这个特殊日子的关键词。在盂兰盆会中,有一项重要的活动,叫做“放焰口”。“焰口”就是佛教所谓地狱中的饿鬼,这项活动的目的是超度亡灵、为孤魂野鬼施食。“放焰口”在黄昏或晚上进行,活动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可达次日凌晨。先由僧人诵经、做法,最后由主持用米粮、净水在四周挥洒,为鬼魂施食。民间于此日在地上供施酒食,叫“施野鬼食”,在路边焚烧纸衣,叫“施野鬼衣”,有的还焚烧纸车、纸马,意在消弭死者亡魂的戾气,让他们找见归去的路,速速离开。
对于中元节这个传统节日,我们这一代人了解的很少,这几天在网上搜索了一些资料才略知一二。中元节它整个儿就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一是缅怀先人,二是普渡善待无主的好兄弟,也体现乐善好施的精神。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和死去的祖先超越阴阳两界的团聚节日。这一天要祭祖、上坟、点荷灯为亡者照回家之路。在这样的温情节日里,民间在节日诸如烧纸钱放河灯也是融合了道家佛教不同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活动,由此看来,中华文化富有生命力的传统一定是不断地吸纳新的东西,从而生生不息。而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价值观、生活模式也非界线分明,你死我活的,而是通过慢慢地融合在一起的,在这方水土上长成参天大树。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抒发,是感情的寄托,也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我想这应该也是一种信仰吧。
注:文中引用很多文字和图片资料,均下载自网络,在此向原作者致谢!
写于2017-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