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普通的周五的晚上

坐上回家的车,忽然接到了家长的电话,着急又抱歉的语气好像要溢出手机屏幕:“老师,太抱歉了!今天我下班太晚了,孩子还在门口吗?”

我的脑子一下子变得空白,今天魏老师替我托管,我不知道这个情况。身体一下子变得发热,不知所措。我能想到的就是先联系门卫大叔,然而,大叔说,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孩子。

手也在发抖,给孩子的爸爸回过去电话,问问,孩子妈妈有没有接走,被告知,孩子妈妈上中班,还在单位。

在公交座位上如坐针毡,脑子里闪过《亲爱的》里面孩子被拐走的画面,里面孩子凄厉的哭声此刻好像变成了我们班那个小姑娘的声音,声声划在我的心中。我好后悔,为什么出校门的时候没有留意门口有没有我们班的孩子。电话再打给孩子爸爸,爸爸的声音透着无助:真是不好意思!老师!你说,她能去哪儿呢?整个谈话过程,没有埋怨,只听到了担心、无助和焦急。

我做了思想斗争,拿起包要下车。这时候,孩子爸爸打来电话,说是小饭桌老师接走了,再次跟我表达了抱歉。听到消息,整颗心也放下了。

接上孩子后,电话又打来,放松的声音传来,依旧是表达抱歉,我也觉得抱歉,我应该再多留意的。孩子爸爸依旧诚恳向我道歉,觉得打扰我休息了。

挂下电话,忽然觉得这份职业,没有那么冷淡了。“感同身受”,是最大的温暖。

昨晚和宁宁看了《少年的你》,一部关于校园欺凌的电影,看完之后,五味杂陈。有时候,欺凌并不是拳打脚踢,并不是冷嘲热讽,而且冷眼旁观。事情没有到自己身上,永远也不会想着站出来,可是,那如果轮到你了呢?这个世界,缺乏勇敢的人,缺乏“感同身受”的人。

最近在看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觉慧兄弟姐妹几人,想要冲破封建的牢笼,他们想要在那个时代自己决定人生。当祖父病入膏肓需要驱鬼捉妖而闹得全家不得安宁的时候,却只有觉慧站出来,和封建对峙,和迷信对峙,“不孝”的帽子扣下来他也依然不畏惧不妥协。他在我心中几乎是个英雄了,他大骂因为迷信产妇有“血光之灾”会冲撞祖父而将即将临盆的妻子迁出家门的大哥懦弱,他因为梅表姐的遭遇而痛苦,他是那个冰冷冷的家,唯一的一盆火。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并不是他的青春,他的无畏,甚至是他的“固执”,仅仅是他看到了祖父的眼中的拒绝和不耐烦,是他的“感同身受”。

林语堂先生的《风声鹤唳》中曾提到过一个具有“慷慨的灵魂的人”,在我当时被网上“有趣的灵魂”洗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有慷慨的灵魂的人,是心中有大爱之人,是能保全自己又惠泽他人的人,是能感同身受勇敢站出来承担的人。

普通的周五,普通的夜晚,枋榆之见。只盼能遇到具有慷慨灵魂之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