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记得我们少年的梦吗?我们以前,总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人,但是要做什么才能变得厉害,那并不是我们所思考的。
当我们慢慢长大,突然发现,我们曾经要很厉害很厉害,慢慢地变得异常具体:为了考上一个好的大学,为了谈一次恋爱,为了拿一次奖学金,为了找一份好工作,甚至为了能够买到房子……我们要做一个很厉害的人,怎么慢慢地消失了呢?
我们出发越久,往往会忘记为什么出发?
后来,我们一想,这样不对,我要努力,于是我们:
读书,读很多很多的书,可是,你永远沉不下心来读;
学习,学很多很多知识,可以,你发觉你学的东西没啥用。
日子久了,我们又回到平时的自己:被日常生活琐碎所困惑,在不知不觉中浪费自己的青春岁月。
但是,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活得很像自己。
我大学一同学,学的是政治学专业,但是他喜欢法律,在大学期间,自学了大量法律书籍,后来过了司法考试,经过自己的努力,在深圳开了一家律师事务所。
而我认识一个女学生,学习很努力,专业课也很好,各方面看起来都很优势,尽管她的成绩在全级都是名列前茅的,她还是觉得自己很迷茫,她没有明确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好像做什么都可以。
其实,有两种思维模式一直主导我们的人生,一类是:目标导向性,根据自己的目标,一步步规划自己的行动,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明显,我大学同学,就是这一类。另外一类是:资源导向性,根据自己已有的资源,推出自己的目标,然后再行动。明显上面那位女学生就是这一类。
为什么资源导向性会很容易迷茫,找不到方向,那是因为迷茫的人,内心足够脆弱,遇到任何一点困难,往往会颠覆自己的选择,然后再重新选择新的目标。
很多同学,其实都是资源导向性的。
为了拿奖学金,努力学习,为了找一份工作,努力学习,表面看起来,好像很有目标,学习起来也蛮有动力的。但是,拿到奖学金后、找到好工作后又会怎样?下一次奖学金你还能拿到?现在的好工作,以后还会是好工作吗?这类人,对未来,无论什么时候,都会感到迷茫。
如果是目标导向性的,他有明确的目标,不会为各种事情所困惑。比如,我大学同学,他学习成绩不好,英语差的离谱,但又怎么样,对他来说,法律才是他追求。这类人,内心足够强大,绝不会为具体的事情所羁绊,往往取得更大的成功。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首先在思维模式上,使自己变成一个目标导向性的人。
有一本书,叫《断舍离》,意思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品的迷恋,它提倡是一种极简的生活态度,让生活模式化。
就拿村上春树来说,他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面写到,每天他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作,每天都是写4000字,不多不少,像一个虔诚的信徒做完这件事后,然后下午就是阅读和跑步,没有一天是被耽误的。
只有学习好的同学,都会发现有一个规律,在固定的时间内做固定的事情,效率最高。每天同一段时间、在同样的地点去朗读,阅读与写作,比那些每天学习毫无规律的人效果好很多。
在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样的事,需要你在学习生活中总结,当然,也想给大家一点建议,在一天中,尽可能选择早上完成最困难的事,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早上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第二招在生活模式上,让自己的学习、生活有规律。
凡是一个很厉害的人,他肯定是做大量的阅读与思考,也懂得做大量的输出。一个人只有做了大量的输入和输出后,他们的认知水平才能提升,而一个人的认知水平,又决定了他将来取得的成就大小。
所谓的输入,就是阅读、上课、听讲座、甚至旅游、考证等都是输入。什么是输出,写作是一种输出、演讲是一种输出、甚至沟通、管理、协调等都是输出。很多人能力差,一是输入太少,或者干脆说阅读太少,因为在所有的输入方法之中,无论听课、听讲座、考试等,最快最便捷的方式还是阅读,阅读的多少,就决定你能输出多少,你能输出多少,你的价值就有多少。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第三招在行为模式上,大量的输入和输出。
小结一下,任何一个厉害的人,肯定在这三个方面出类拔萃:目标导向作为内驱,能够坚定自己的道路;生活模式化作为支撑,提升学习工作效率;输入与输出作为行动,坚持结果反馈。
近期热文:
飞哥有话说,专注于探求大学生学习、读书、生活那些事,今天是日更第9天。
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用,喜欢就点赞或者简信撩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