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了找实习写简历写到怀疑人生。上一届的学姐说:“简历一定要写两页,你都要研究生毕业了,难道七年的大学生活还不够填满两页简历么?”可是...就是填不满啊。只能学着网上的攻略将自己曾经参加过的一项项活动从记忆中揪出来,用梳子刷出条理,用STAR法则套上,得出“我从中得到了什么什么”这样的结论。
这个过程异常痛苦。有成果的事情,当初并没有什么目的去做了,现在却要强行为它安上一些来龙去脉目的与成果;没有成果的事情,从中间使劲抽丝,描摹出有益的痕迹。
以这样的方式将过去七年的生活固定化条理化,奉上一份“光鲜觉厉”的简历告诉别人,看,这七年我这样牛逼地度过了。
可是...可是不是这样的啊...简历上所列的一条条并不是我这七年生活的实况啊。
我做每一件事时的单纯无目的、热情;我与小伙伴在项目或工作中的嘻嘻哈哈;我一个人在操场上跑过的一圈圈;我在补考过后痛定思痛的感悟成长;我在夜色下看着高中生的嘻嘻哈哈思考家庭与工作孰轻孰重......那些鲜活地时刻,存于我七年生活中的每一刻,都未能体现。
我这样一个喜欢感受过程的人,在只呈现结果的简历面前,几乎要失去全部自我。更在填不满两页只能调大行距的那一次次操作中,对过去的生活产生怀疑——原来,我是这样不够好这样差劲的一个人么?我过去的生活都毫无意义么?
今早为打发无聊时光而看了韩寒的杂文集《我所理解的生活》,看到其中一句时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不是每件事都能给人生带来什么,人生的时光,总需要度过。我选择这样度过。”
我曾经爬过的山,跑过的步,和网吧门前熏肉大饼大叔聊过的天,心血来潮参加过的折纸大赛,跑了最后一名的运动会,连复赛都没入选的游泳赛,这些所有没有取得名次取得正式结果的事情,恰恰是我当时选择度过时光的方式。
就算是那些取得了正式结果的事情,也不是为了“成功”而发生过存在着,都只是我选择度过时光的方式罢了。
一直在为工作而焦虑的我,在思考着这句话时内心逐渐平静。在以简历筛人的求职过程中,我的却不占优势,很可能连一个面试机会都得不到。但是总有一天,有着鲜活生命力的我会被一个人看到,他会伸出手,与我的过去相握,接纳我成为他的伙伴。在以后的前行路上,也不必一味以成果以利益为导向,否定所有非利益性事物的存在意义。
书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命里本来什么都没有,只有诞生和死亡,中间的都是要强求的部分。”
既然都是强求来的,何苦非要以一份简历衡量自己的人生,以能否获得实习机会衡量自己的价值。心放宽,得之我幸,失之也不是我错。就像日剧里的每一个平凡小人物一样,接受自己的人生,坦然面对一切,以这样的心态在生活与感受着。继续前行。
求职季的第一点感触就是,求职过程容易将人变得怀疑自己,更加利益化,夸大优点,遮盖缺点,抛弃“无用”的经历。也许为了一份更好的工作,这样做无可厚非。但我想要在此提醒自己,不要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将它延续,将自己变成一个无趣机械的利益化导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