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只想用目光采集一个个片段,像是蝴蝶标本一样存储在记忆中。在寂静黄昏里,在午夜的辗转中,在脑海的幕布上悄悄上演。面对一望无垠的水域,滚滚浊浪的奔流,感受浪花淘尽后,英雄遗留在时空的畅想。感受熊熊火焰点燃后,赤壁上空经久不散的黑烟,还有瑟瑟秋风中,逐渐消失的沉烟。
资阳市,四川省辖地级市,古代文豪苌弘、董钧 、王褒并称“资阳三贤”,乐至是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的家乡。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南与内江相邻,北与成都、德阳接壤,东与重庆、遂宁毗邻,西与眉山相连,是四川省唯一一座同时连接成渝“双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资阳公元前135年西汉时期置县,后设州、郡,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制史。
资阳市“三贤文化公园”是浙江振越建设集团打造的。所谓“三贤”,即孔子乐师苌弘、西汉骈文鼻祖王褒、西汉经学教育家董钧。“三贤文化公园”以资阳历史文化名人作主线,展现资阳文采风流。同时,图书馆、文化馆也布于园内,提升了公园文化的内涵。
古代三贤苌弘:苌弘,字叔,资阳市忠义镇高岩山人。东周内史大夫,博学多才,擅长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东经》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誉。公元前 492年,周敬王中离间之计, 杀害了忠心耿耿、年近九旬的苌弘。
王褒:王褒,字子渊,资阳市昆仑乡墨池坝人。少孤,家贫,事母至孝,以耕读为本,才华横溢。汉宣帝时,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中和》《乐职》《宣布》诗,深受汉宣帝赏识。
董钧:字文伯(前12年~63年),资阳市雁江区人。汉五官中郎将,经学家、教育家。 对传播儒家思想,尤其是传播和发展庆氏礼学,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车城公园座落在资阳四三一社区,占地面积虽然不大,可这里有亭台楼阁,各种树木成荫,红梅花卉等竞相争艳。是人们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大家来到这里,晒太阳谈天说地,舞长剑健身修行,其乐融融。
资阳九曲河原名资溪,据1944年县志记载“资溪在县西二里,有桥跨其上,原名二里桥,清知县杨周冕改名九曲,以溪至此,营河九曲,然后南迁折雁江也。”自此人们将资溪改称为九曲河了。翠竹依依,柳丝绵绵。片片竹叶,亲吻着湖面,粼粼波光,如轻歌曼舞。两岸青山,相映在碧波荡漾的河套里。竹楼亭阁,别具一格,跑马划船,任你游玩。
沱江,长江上游支流。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绵竹市断岩头大黑湾。南流到金堂县赵镇接纳沱江支流——毗河、清白江、湔江及石亭江等四条上游支流后,穿龙泉山金堂峡,经简阳市、资阳市、资中县、内江市等至泸州市汇入长江。雁江段。
沱江三桥,位于四川资阳市雁江区。沱江三桥由四川川交路桥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沱江三桥西起莲花街道办事处城北沱江新城,东岸与迎宾大道相接。
莲台寺始建于唐朝,几经兴衰,因唐高僧智诜和尚曾主持莲台寺,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凤岭公园内异地重建,已初具规模。莲台寺在四川资阳城北3里许的莲花山上。
民国38年《资阳县志稿》转引旧志,莲台寺,智诜披剃出家处。他出家后,在莲台寺前凿池种白莲。旧说,莲花不常开,若遇科场年,莲放,科名如其数。明末寺毁,寺前匾镌“龙蟠凤翥”四字,笔势雄伟。
因智诜在莲台寺出家,到明朝,“莲池夜月”被列入资阳八景,成就无数佳话。每届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皓月当空,花影摇曳,人静景幽之时,最见风致。
字库塔的前生今世
傲然屹立数百年
字库塔塔体较大,有五层高,内里是一个直抵顶部的完整空间。旧时塔顶上有探照灯,每到夜晚,把雁江东渡照得夜光如昼,南帆北楫,商务繁忙。塔面江处有一小门,可供人进出,塔里一度还作为轮渡管理人员住处。1976年资阳沱江大桥落成,汽车轮渡废弛外卖,沱江东渡边,只有巍巍字库塔昂然而立,见证着古老雁江的繁华往事。
一株树体不大的树,盘根错节于字库塔顶端。在这无土壤的塔顶,树发达的根须显耀着树龄的久远,也昭示着塔的古老与沧桑。从塔身斑驳脱落处可以看出字库塔为砖造,塔身较大,有五层六面,看起来古朴斑驳。塔身上的花纹为浮雕,经过数百年岁月的侵蚀,早已残缺不全;塔门风化严重,横额“合身而化”只隐约可见一“化”字,其余字已无痕;右联无痕无字,也无从考证;左联依稀辨认出是:“到烘炉后还太极初”。塔身面江有一小门,躬身由内向上张望,只见里面没有任何隔层,如烟筒般,黑黑一片,尽是烟熏火燎的痕迹。 资阳人夏朝时便在莲花山下的北门坝建立城池称“资邑”,沱江资邑城区段习称北河、东河。资阳自古水运发达,城市建设繁荣,文化发达,留下不少文物古迹。资阳人历代人才辈出,著名的有东周苌弘、西汉王褒、东汉董钧,被称为“三贤”。资阳人对文化的膜拜是深植心底的,文化命脉生生不息。到了明初,为了祈祷文昌帝君显灵,多出人才,资阳人广植黄桷树等风水树,择地修建文风塔。东门字库塔即为在那样的背景下修建的字库塔之一,它也是资阳悠悠古老文明的见证。
东门字库塔,它的存在不啻为一段传奇。数百年的岁月腐蚀不曾侵垮它,历史上有记载的几次特大自然灾害不曾摧毁它。1898年的戊戌大水,浑浊的江流狂躁发疯,洪峰淹得东门字库只露那个圆溜溜的宝顶,它却巍然挺立;1981年7月14日,沱江陡涨,又淹了字库塔,这罕见的特大洪水仍没能冲倒它;2008年5月那场惊心动魄的地震也未能震垮它……
敬天惜字传文脉
字库塔是古人专门修建来焚烧字纸的专门建筑,是古代文人对字纸所负载的文化顶礼膜拜的一种表现。“字库塔”、“字库”或“惜字宫”是四川的通常叫法,它还有很多称谓,如“敬字亭”、“圣迹亭”、“惜字塔”、“文风塔”、“焚字炉”等。
爱惜字纸、耕读传家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汉文化里有“惜字如金”、“敬天惜字”的传统习俗,古时人们认为文字是“古圣贤心迹”,而且极具灵性,非常神圣,拒绝对文字有一点亵渎和怠慢。而糟蹋字纸会得罪神灵,受到惩罚并祸及子孙;更有甚者,轻贱字纸会瞎眼睛,秽用字纸还会生疮害病等。所有用过的字纸或废书,都要统一收集起来,放到一个地方集中焚化。废弃的字纸在焚烧中“羽化成蝶”、“过化存神”,浩浩文风随之散播四方。
当年的资阳城,民间每隔数日便有专人挑着竹筐沿街叫唤:“收字纸啰!”于是,各家各户便把堂屋中挂着的竹篓取下,把平日收存的字纸交与此人集中放置于“字库塔”中。每年仓颉公、文昌帝君生日那天,雁城众读书人便聚集于字库塔前,举行“仓颉纪典”仪式后再焚烧字纸,最后将灰烬清出,倒入被称作“香亭”的木盒,由本地最德高望重的文人抬至沱江畔,行纸灰入海之礼,一路鼓乐相随,热闹非凡……让人感受到先民们焚烧字纸时的虔诚,以及雁城先民“耕读传家、爱惜字纸”的淳朴民风。
现在东门字库塔,虽然早没有人去使用了,塔里不再有袅袅烟火,没有了灰烬,没有了燃烧后的余温,但是字库塔是雁城千年文脉不绝、时代传承的见证。
在悠悠历史的长河中,社会的发展里,字库塔支撑着资阳的人文精神和聚焦着资阳的文化底气。承载过无数雁城先民沉甸甸厚望的东门字库塔,饱受了数百年的岁月侵蚀,经受了数百年的烟熏火燎,历经数次特大洪荒。它在时光的磨砺中栉风沐雨岿然不动,在河畔静静站立,与它对面的字库山上近年新建的字库阁遥遥相望。如一位庄严、厚重的老者,守望着这方土地,看护着往来的子民,见证着雁城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