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追踪-第二期

空间转录组测序技术追踪-第二期:基本原理

        我们先利用Spatial Transcriptomics公司的原产品大概了解一下空间转录组的基本原理:

引自:https://spatialtranscriptomics.com/workflow/

        首先,将OCT包埋的组织切片放置于空间转录组芯片上,然后需要对组织进行H&E染色和拍照,以便记录组织的原始图像信息。


引自:https://spatialtranscriptomics.com/workflow/

        空间转录组芯片上含有上千个捕获的spot,如图中的ID1、ID2、ID3,每个spot中的捕获序列由独特的Barcode标记,用于区分转录本表达的原始位置。


引自:https://spatialtranscriptomics.com/workflow/

        芯片上还有可视化的框架,能够定位组织的位置,以便在后续处理时,能够将组织染色拍照的图像,与基因表达的数据相整合。


引自:https://spatialtranscriptomics.com/workflow/

        然后,将放置在芯片上的组织切片进行固定,并用透化试剂进行处理,使细胞膜上出现孔洞,从而释放出细胞中所含的RNA。捕获序列的上末端为Poly-T的结构,能够与mRNA序列3'短PolyA结构发生互补,从而捕获细胞中漏出的mRNA,并能够以此为引物进行反转录,形成cDNA。


引自:https://spatialtranscriptomics.com/workflow/

        最后,将cDNA和RNA杂交的序列,从芯片上切割下来,进行后续的cDNA合成和文库构建,以及上机测序。

        那么以上就是空间转录组技术最最基本的简单易懂的原理了,实际的实验处理和需要准备的材料过程远比这复杂的多,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会逐步细化和深入解析该技术的细节,敬请期待~



「2019年10月27日 ·北京」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