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回家带亲戚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之前就和我“一见钟情”,很黏我也很听话,平时不爱用言语表达,更多的是活动,到处跑到处摸索,可能因为我会以一个平等的朋友的姿态去和她对话,也不常逼她说话,给她自由探索的空间,所以我们相处得比较融洽。
但最近这一次见面发生了变化,我发现这位老友记虽然会黏我,但是总是提出要看电视,我开始怀疑找我的动机,但转移注意力去玩游戏吧...回南天下棋的棋子发霉了,我们一起去洗,然后她反复在几个盆里玩水,和她以商量的口吻说已经挤了三次各种各样的沐浴露洗衣液洗发水了,可以了,最后一次,不挤了,也答应了,但这个答应仿佛就是摆设,没过两分钟又再把洗发水拿出来,往盆里疯狂洗,满是无奈...
随后一起去喝喜酒,以前的吃货什么都不爱吃了,只吃几口水果,然后喜欢拿起周边任意的东西,摔打,然后多次打我,我逐步发现,只要我摔倒或者被弄到等等她会笑,然后会挑衅式的弄我,把水擦到我的衣服或者,拿起石头假装要砸我,比起说专门伤害的意图,更多的像是一种挑衅和观察反应。
我站在一旁,她突然用拳头打了我一下,我有点懵,内心无数个纠结闪过——
1)我应该像朋友一样,你打我我打回去?但不就助长了她可以用暴力回击的学习模式嘛
2)我应该像大人一样,以此为例做原则性教育,严肃告诉她你弄疼我了,不可以打人?但反而很像权威的样子,她会听吗,甚至扮演这种角色应该可能在人情世故上要由她的家长来做
3)我应该像一个温和的姐姐,压住内心的无奈,能无条件积极接纳她的这种想法,好好说知道她是想和我玩,但被打让我有点难受,或是接受她现在这个年龄段就是喜欢挑战权威的特点而不作出反应?
好像哪个都美中不足的样子。恰好被打的那一刻,孩子爸爸看见了,当即抓到一边一顿揍进行教育,要求她来和我道歉,孩子也是非常轴,打死不肯开嘴说那三个字,我在自己小侄子小侄女身上也发现,道歉对于孩子们来说仿佛是一个宁死不能屈服的底线(真有意思哈哈哈)
然后当场我就尴尬了,孩子被打哭了,大人们都围着她说让她道歉,她哭着要爷爷抱起来,我更懵了不知道要以哪种方式去作出回应,又能兼顾大人的颜面,也能以一种好的方式教育到孩子打人不太对,但不破坏她的自主感。
想了一晚上没有答案,今天查了一下4岁孩子的特点,又相处了一天,我有了一些眉目。
2-5岁和12-15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特殊时期,性情急躁、不听话、不愿意别人干涉自己的事情,以逆反行为特点的表现,心理学上称为反抗期。是儿童智力发育和人格培养过程中的必然阶段,顺利度过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智力智能发育、意志力、创造力都有好处。
4-5岁的孩子,会主动与朋友交往,会非常渴望和朋友保持一致,行为会超出父母曾经给制定的原则和规则;而在自主意识上,开始意识到生活中有好多好玩的事情,他们喜欢自己去探索去好奇,而且会提出一些要求,或做一些特别的事,来验证自己的能力和控制范围,比如一定要某个玩具、吃某种食物、看某个节目等等,且通常是不被允许的。
这正我感觉到的一模一样,通过做某些不被允许的事情来挑战权威,来测试自己自立能力的反应,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来确定可以通过自己来认知世界,感受成长,有自我存在感。
看到这里,我发现,允许她做自己并不代表没有底线或一味纵容,我可以接纳她的想法和选择,只是不认可这种行为方式,比如今天她又再次拿起石头想要往我的方向砸,我说“哎哟,好吧,如果你真的想拿起来扔那往这个方向扔,别扔我哟,因为被扔到会很疼的”,我以为她不会听,但确实她往地上扔了,陆陆续续重复扔了几次,过瘾了满足了,也就不再扔了。
这条底线就是很原则性的底线,没有以前那么高了,也要做好基本所有的期待可能都会被落空被反抗的准备;但也很明确,接纳她不代表真实的我被吞没,我可以接纳她也表达我是怎么样的感受,然后把决定权交给她。比如洗好的棋子她不愿意一起收,但是却要求我拆另一个包装,我说你想玩那个我知道的,我们一起收完一起玩,她还是很坚定说不,此时我就表达出难过,我觉得她都把活给我干,都不一起合作的,不开心~然后让她自言自语,后面她好像察觉到了,别的大人也描述了一下,她也就照做了
那一刻,我和站在旁边看她静静玩沙子的感受一样,我可以让她最大限度做自己的时候,我也会做自己,下一次再被打,我会说,“我知道,可能你是想和我玩,互相逗我,我也想和你做好朋友呢,但是你打疼我了,我好难过,希望下次你可以轻轻拍我和我说,而不是打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