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买的不少,但是读过的不多,能记得住的书里面的内容更是少之又少。比如说《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十分出名的,教人如果读书的书。里面说到读书的四种层次,分别是:1、(忘记了);2、浏览式阅读;3、精读;4、主题式阅读。当时读这本书,感觉里面很晦涩,读着挺难受,后面半途而废了。最后连主干的这四种方式都记不住,就算是记住的几种,也只是大概名字。能记住的,只有“四”这个数字了~
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显然这是教我们怎么用笔记的方法来读书,避免读完以后,“脑袋里只有四”的情况出现。书里面从列书单,到买书,到怎么写笔记,怎么输出书评都有详尽介绍,可以说,我们读者完全可以按照书里面的内容,一步步开始实践了。
同时,也因此有了我的这个简书账号和这一篇文章~
书里面还有让我觉得好的,就是一些读书的感悟方面的东西,比如:
“从现在开始,认真选择每一本能够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这个也是我买这本书的初衷吧。看了就忘,读再多的书也于事无补。
还有比如:
“不过分强迫自己,按照习惯和节奏来读书,从买书到读书,再到活用信息,一步一步地让你‘与书共处’的关系更加亲密。”看到这句,我自己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买了那么多书,总觉得每一本都想完全吃透,但是读得太慢好像自己给自己不少压力,焦虑的情绪都会出来的感觉。按照自己的节奏来读书,这句话让我近来读书更加有感觉,也更加感受到读书的乐趣。
“我经常买生活类杂志,并不是为了学习怎样做蛋糕、缝制围裙,而是因为每天的生活都以工作为主,感觉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心里满是淚气。这种时候翻翻充满生活气息的杂志,感受那令人怀念的家庭气氛,心情也能得到调节。”平静如水的生活,偶尔泛起一点涟漪,让生活变得更加有味道,这种感觉真好。
书里面提到读书的,不单单是一些读书的方法,甚至也会有这样的一些感悟,甚至还有对游戏攻略书的感悟~~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花了很多的篇幅讲列书单和买书。买书不说了,说一下列书单吧。
其实我自己都有列书单的习惯,很多书名都是从公众号那里来的。开始是只是记下来书名,慢慢发现,自己都不记得这本书讲什么,为什么列进来的。然后就开始尝试列入书单的时候,复制粘贴一部分的介绍文字,不过也是时有时无。这本书上说到“为什么把列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呢?理由之一就是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这样的说法让我如梦初醒。以前自己的方法确实不怎么科学,列入清单的书一般都是觉得“好像很有意思”、“好像很过瘾的样子”、“这本书好像很多人都说好呢”之类的冲动,根本没有想过说自己为什么要列进清单,为了了解到什么内容而添加到购书清单。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坚持下来会慢慢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类型的书籍和喜欢什么方面的内容,对自己也算是一个了解。
怎么写笔记,是书本的重点了,书本提出了一个笔记方法“‘葱鮪火锅’式读书笔记”,说白了,就是摘抄、感想、摘抄、感想交替记录。“‘O’后面是摘抄,注意不要省略,要保持原汁原味,‘⭐️’后面则是自己的评论,写一些对摘抄内容的感想,思考或补充说明。”、“感想不一定是成形的东西,写几句‘好棒!’、‘什么?!’也未尝不可。如果一心想写得完美,只会让自己越来越难下笔。只要记得重点放在‘摘抄对自己来很重的文章’和‘写主观评论’上即可。”显然,我们自己的感想是最主要的,不论文字多少,只要是当下的感受就好,这个就是你最真实的对文章的感受,这个才是你自己的东西。就好像上面说的“真挚的跟书本对话”。
读书笔记还有一个重要的使用,就是重读。“在重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即使是漫无目的地重读,也会有些新的发现,遇到意想不到的句子。”每个人在每个时刻,对于相同的段落和句子,感受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每分每秒都在成长,都在改变。对于相同的文字,也会因为的那个当下而不一样。所以重读笔记本,看着摘抄的文字,每个当下都会不一样,再看看以前自己的感受和评论,也会有不一样的感想吧。
亚瑟·叔本华在《论读书》中写道:“如果你觉得读书就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想法,那么这是思想上的懒惰,请丢开书本自己思考。”读书在于革新自己的想法,如果只是一味模仿和学习别人的知识,而不思考和总结自己的想法,那么最终也不会是自己的东西。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真正学到东西。学习我们现在从来都不缺,各种书本,各种微课;而做笔记,就是“思”的过程。笔记要怎么做?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而这本《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可以说是做笔记的入门,给到我们一个大概的框架,从而改进,再形成我们自己的方式,让“思”也跟上“学”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