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刘拍案》今天来谈谈职场人“内卷”的话题。今天的轮值主持是大刘。
大刘:各位职场友友,《三刘拍案》今天我来主持,近一年来,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的职场,越来越信息化,出现“内卷”、“躺平”、“青盲”、“轻奢”`“凡尔赛”等潮流新词。职场成为社会各种现象的话题表演或实践舞台与主流空间。
内卷和内卷化是当今频率很高的使用量,说明得到了职场上大多数人的认知,把各种情绪和对所在单位的不满都以内卷化来倾诉,或者在工作案牍里,显现出来。
首先,我来请老刘给大家讲讲,什么是“内卷”?为什么会“内卷”?
老刘:各位职场友友好!受大刘邀请,我来说说“内卷”这个新潮词汇怎么来的。事先我也做了一些功课,有些是各种媒介的普遍说法。
内卷,也可称之为内卷化、内卷效应,揭示一种趋势、一种现象。一般用来描述和形容某个领域或多个领域出现了过度竞争、非理性竞争或无意义竞争,进而导致领域内的内耗现象广泛而严重,出现了“没有发展的增长”,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
严格来说,内卷这个词不是新词,内卷现象当然也不是新现象。
内卷一词最早出自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一书。吉尔茨研究发现,殖民地时代的印尼经济其实是二元经济,即爪洼岛主要从事粮食生产,而外岛在荷兰殖民者的主导下,进行的则是更高效的工业。
这样以来,在人口压力下,爪洼岛只能不断推进农业的精密化发展,以提高农业产量,但由于大量劳动力的进入,虽然亩产不断提高,但人均农业产量却没有增加,进而导致了生活水平滞涨甚至负增长。吉尔茨把这个趋向或现象称为内卷化。
由于内卷现象可以在诸多领域出现、存在,所以,国内学者在将其引入并中国化的过程中,很快就作了泛化理解和泛化应用,从中国社会的农业发展到工业生产、再到国家政权、学术研究,几乎被用到了各个领域。
而在当下信息时代的互联网语境下,无意义地追求完善,通俗的说也就是形式主义,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向规避责任的作业安排、指向邀功请赏的工作设计,低层次、低水平的山寨、模仿、复制,限制创新思维的非开放性内外部环境,对同一问题的无休止、少意义研究……等等这些现象都属于内卷的范畴,各自在不同方向上表达着内卷。
反映在职场上大多是,企业发展规划,看似蓝图宏伟,阶段性目标清晰,财务指标数据化,执行团队目标远、中、近期图表化、数字化、责任制。一套规划和设计案牍几十万字。
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一旦企业市场受意外因素干扰,原有的规划将被打乱或者割接,团队目标也是有些可望而不可及。
这样,高层如果反应慢,新的调整跟不上,就必然出现了,规划成为图画,目标成为飘渺,团队还在循规韬距,内耗成为相互掣肘,相互扯皮推诿。
团队人心开始抱怨,埋怨他人,士气低落,等等,人心惶惶不安,混日子多了、辞职开始了、上班这点事开始效率低下,弥漫在企业上下。
最为明显的就是,疫情影响企业市场后,企业高层如果不能用强有力的调整当前局面。可能,内卷化就是发酵了。这对企业危害性很大,想必每位职场友友多少会有感同身受。
以上是我对内卷和内卷化的看法,请大家参考。
大刘:感谢老刘从专业角度分析,对内卷话题解释很到位,把目前职场的内卷化主要现象和危害充分说明了。请问,小刘有什么看法?
小刘:听了老刘专业讲解内卷化现象,很强烈感觉到,我在从事人力资源主管招聘活动,最为直接的感受就是,职场上当今人员流动性很大、一般互联网企业,人员流动率到了15%左右,传统行业领域人员流动率也到了10%左右。特别是中层管理和技术型人才流动性增大,到了5%~10%之间。
面试中,交流话题大家普遍对应聘企业的实力和发展前景关注,对薪酬待遇要求兑现期逐月兑现,对企业的期权和年终奖属于淡漠和次重视。说明了应聘者对入职企业的信心和远期发展前景,有顾虑和追求更现实的待遇要求。
市场人才需求成为多数企业的用人主体需求。说明多数企业,产品竞争对手多,市场的压力大,用人的稳定性比较弱。
多数应聘者对原来单位,都能列举出内卷化存在的诸多现象。对薪酬待遇要求更为明确,不希望浮动部分占过大,超过30%有犹豫的考虑。
个人与用人企业矛盾问题,如今更加突出了,内卷化存在是当今职场的热议话题。
当今,职场每个人都能振振有词,抱怨企业的各种问题,但是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沟通都是缺乏,这是我从实际工作中感受到的内卷化现象和职场上用人的新变化。
大刘:感谢小刘从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感受,这是当今职场的内卷化存在的普遍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在大中型企业多少会有,不论国企和外资、民营企业都存在,这个值得我们人力资源主管和企业高管重视和面对,一旦内卷化存在过久,可能要对企业发展成为障碍。
好的,今天的关于内卷和内卷化现象和职场问题交流到这里,各位职场友友和HR同行,有问题,可以留言交流。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