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校偶记

寒假里。弟弟回学校补习,把作业丢在家里了,母亲对她说:“你给送去吧。”她想拒绝的,却找不到合适理由,只好动身前往。

弟弟现在就读的,是她的高中母校。

有些地方,离开了太久,便不大愿意回去,比如母校.很难说清其中的原因。对她而言,是因为矛盾,怕它变,更怕它不变。怕它变,是因为不愿让记忆失去景物的依托;怕它不变,是因为不愿自己所爱的事物停滞不前。

她终于来到了那个地方,却诧异的发现,那扇曾经在她梦境中出现过无数次的校门,已经荡然无存了。学校固然还在,然而,有些东西,有些人,你是因为某些特征才想念的,特征一旦失去,记忆恐怕就会随之淡漠了。

她独自在街上走。

黄昏的晴空,犹如一口色彩喷涌的井。

现在这儿已经没人认识她了吧,其实,从前也没人知道她的名字。但她是确实存在的,黄昏,她喜欢在街上的小摊子上吃一碗豆花、两根油条。那时候,她觉得自己是属于这个小城的,是它不可少的一部分。

怀旧是美的,认真寻访起来,总会叫人大失所望。

她终于鼓起勇气,走进了面目全非的校门,却被门卫拦住了。他是个新手,这儿的门卫换得很经常,她读书时的那个人应该早就不在了吧,即使在,也该不会记得她了,但她不会忘记他的。

有一次深夜里,跟林湘一在走廊约会被他撞见,两个人都吓傻了,可保安并没有告发他们。她至今还记着保安说的那句话 “算了,还不都是年轻人嘛”。朴实的语言里,包含着怎样的同情与宽恕啊,让她感动不已。

然而跟林湘一,后来却分手了。

她说只是来送东西,门卫说那你不用填表了。

任务完成了,她想去看看旧日的教室、操场、小路。看到满目的鲜亮而陌生的东西,不由得感慨万千,她只怕人会老,却没想到没有生命的物品会更脆弱,更容易变化。

还好教室没什么变化,虽说与记忆中的相比,显得低矮而狭小,却是原来的,是属于她的,是属于他们的。她站在走廊上,眼前浮现出昔日的情景。

那时高三,学习很紧张了,可是男生们总会自己找到乐子,课间,很多人聚集在教室门口,拿一个大纸团当足球踢。她记得一次看见林湘一站在门口,打趣他说:“让你看门哪?”“是啊,我是守门员。”他回答的郑重其事,让她哭笑不得。

他们俩一讲话就出岔子,永远无法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意思。

这会儿是在假期当中,原先的教室里空无一人。门是锁着的,她不能进去,只能把脸贴在窗玻璃上张望。她看到教室前方黑板上写着寒假作业,后面黑板上什么都没写,可以看出上面有一条条白色的裂纹。那时候,她很孤僻,晚自修的间歇,她喜欢自己躲到教室后面,趴在那块黑板上,用手指抚摸着那一条条纹路,把那些起起落落想象成某个人跌宕起伏的命运。这种古怪的行为,总是给她招致祸端,一些调皮的男生,拿粉笔头扔她,她装作浑然不觉。

恍惚间,她看到那些空空的座位上有了人。翘起一条腿来才跌倒的张静,走路风风火火一样的王静,常常声嘶力竭的孙宁宁,温柔似水的张芳,美丽的王钊,外柔内刚的孙晓,天生博士面孔的李冰,笑起来很好看的赵嘎,好脾气的吴亮……都是她最最亲爱的朋友啊,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年,相互鼓励,相互鞭策,偶尔也争吵,却不曾分开,在那最艰难的日子里。

每个人的音容笑貌,都那么鲜活而清晰,宛如初。她眼中突然湿润,无法抑制突如其来的思念,却知道再也回不到当初。不由得想到郁达夫的一句话,“那千古的,千古的伤心之地啊。”

楼下有个女孩子跑过去,唱着:“相聚离开都有时候,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是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什么都会有尽头的。相逢一笑,分别时也不要哭,才是真正的洒脱达观吧。

她看到窗玻璃上仿佛有雨水在滑动,她用手指轻轻的擦去它们。有一些,苍凉。

相见处,晚晴天。

繁华落尽,还有谁,暗里回眸深属意?

回校偶记。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