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记、悼文有感
每个人的一生,无论怎样,都必须是由他自身去走的,别人无可替代。人生或幸福或痛苦,或成功或失败,只能自己享受或承担,外人实难感同身受的。但Ta人的人生,对于后来者,对于生者,是有着无限启示的。在我们对自我人生感叹、幽思时,与他人的整个人生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每走过他人的人生,我都感慨万千。
平常阅读,对传记似有偏爱。往日劳于工作与杂务,难得假日时,我也出游,但不与他人同,我少外出去远方,更爱闲坐陋室,使思想出游,问学于先贤圣哲,聆听教诲。每一传记读来,感慨万千,近日读季羡林之《阅世心语》,我先从第三章“流年碎影”读起,这一篇篇,实则为悼文,字字有血有肉、有笑点有泪点,每每按耐不住,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陈寅恪、冯友兰、汤用彤、朱光潜、胡适、老舍、傅斯年、巴金、臧克家等等,一个个光辉的名字,一个个耀眼的明星,尽管人已远去,但各自生动的形象早已烙印在后人的心中,在我的灵魂深处。正如臧克家先生写的那样: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在我看来,他们永远活着,他们对生者、对后人影响犹如高山流水、永远山高水长。
人的一生,在传记或悼文中,虽然感叹岁月如流、稍纵即逝,但在其间的,有波澜壮阔、绚丽多彩;有命运多舛、灾难重重;有一波三折、大起大落。无论如何,一生一世竟是这样,又岂止如此?
传记或悼文,真实性强,尽管不是百分之一百,也八九不离十的,只是增加了些许的文学性而已。阅读传记、悼文,于生者、于后来人是大有裨益的。能有传记、悼文流传的,大凡是名人、伟人、奇人,总之是有启发于他人的,绝不是一般人。综合而言,非一人的一时一事,他们的是非功过,人生点点滴滴,足可以作为一般人的榜样、楷模。
在人生的一些节点上,我会想起朱自清的所作所为,不气馁,坚韧下去,朱自清的形象总浮现在我脑海。在学术方面,陈寅恪的考据功底令我肃然起敬,即便生活时常窘迫,治学却一如既往的严谨。拿破仑的勇敢与果断,还有那沙龙,也时常令我遐想。傅斯年“傅大炮”的认真、粗中有细,学术活动与社会活动实在令我佩服。一时想起,古往今来,中西交错,遥想他们,我备感荣幸,虽不能与他们相识,却不断受惠于他们的传记中。
是的,每个人的一生,都局限在一定的时空,唯有传记与悼文,才能突破,那是他们完整的一生,虽不全备,也算能豹窥一斑、鼎尝一脔的。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死了。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作为传记、悼文,不正是也具有一面镜子的功用吗?
古人有云:“不读书者鄙,不读史者鄙”。显然,反之,读书读史之人肯定不鄙了。培根在《论读书》篇中就曾说:“读史可使人明智”。毛泽东主席曾多次指出:“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而各传记、悼文,不正是历史吗?
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享誉世界,不知感动和鼓舞了多少人。试问,在我们享受光明的日子里,我们又怎能不前进、继续前进呢?
当我们在快乐时,我们在前进,因为他们也曾快乐地前进着;当我们在痛苦时,我们需要前进,因为他们也曾经历了痛苦并前进了;在我们不知所措,前途茫茫然时,我们需要幽思,念及他们种种,让先贤圣哲成功者来激励我们吧,继续前进。
传记、悼文夹杂着无限情感,犹如清风徐来。这清风,曾在先贤圣哲成功者脸上拂过,今天,向我们缓缓而来,我们能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