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阪回来,包里装的是沉甸甸的黑胶唱片。回想起这二十多年的音乐音响历程,感觉有必要写个小文纪念一下。
九十年代的时候我在上大学,正值国内发烧音响烧得火热的年代。多少次的周末下午就在北京新街口的超音波音响花园里面度过,一个厅接着一个厅的串。超音波的对面就是音像商店,在那里我认识了DG,Decaa,EMI。然而搭配一套入门发烧音响对于每月生活费二十四元的我来说绝对是天文数字。好在赶上了几年股市好时光,把赚的钱拿出来搭配了一套颇为“主流”的入门音响。音源是马兰士cd63 SI签名版,合并功放是红灯,音箱是惠威2.1。CD不敢多买,买的也以盗版为主。一张Sens的悲情都市陪我度过了二十岁最初的时光。然后就是去美国留学,在最后几年赶上了美国股市的好时光,发烧虫又开始蠢蠢欲动。当时的系统是索尼scd777ex,合并功放是krell 300i,音箱是atc 20sl。后来逛跳蚤市场发现很多古典的黑胶只要25美分,于是乎,为了听听25美分的黑胶到底什么货色就又买了个project的入门转盘,这算是黑胶一进宫。
我听的第一张盘,却不是古典,是david bowie的cat people原声。对黑胶声音的第一印象,就是声音很“松”。相比之下,cd和sacd就“紧”。这种感觉很难形容。逐渐的,听黑胶越来越多过cd,sacd,因为“松”的声音即使很大声,时间很长耳朵也不会累。现在回想起来也许是因为模拟的声音失真小的缘故。后来学成回国,黑胶和音响都找到了新的主人,留下的是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转眼十年过去了。一日在柏林街头发现一家专门卖二手黑胶的小店,随手买了两张。一张是santana的amigo,其实就为了那一首europa;还有一张是miles davis的spanish sketches。这就算正式二进宫了。
有了唱片还得有唱机放。好在柏林这地方不缺黑胶器材。在一家叫fono fono的店买了rega最入门的唱机,配上个唱头和唱放,拎回了家。家里现在的器材是sony scd1,拜世通bp20+7b和westlake一对儿小书架箱。回家放的第一张碟是cannonball的somethin else。录音不错的一张碟。
前不久去了趟关西。日本真是淘二手jazz碟的好地方。货多品相好,分类科学老板懂行,当然最关键的价格合理。要是日元再这么跌下去,搞不好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货都要被别人搬回家咯。大阪和京都各有几家非常靠谱的碟店。以后有机会再慢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