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三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哈佛的6堂独立思考课》,我会用6期的内容为您来讲解本书的精髓,本期是讲解的第3期。

在上期的解读中,我们学习了进行深入理解的三个步骤,弄清了“事实”与“意见”的区别。本期中,我们将进入第三堂课的学习: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深入思考。

01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想一想,为什么要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

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立场”——商务人士的立场、老板的立场、消费者的立场……这就意味着各个立场都有各自的感受、考虑和理由。而感受、考虑和理由不同,即使面对相同的事,看法和解读的方法也不一样。

在很多时候,我们因为自身的立场,只能看到一件事的一部分,有时虽然看到了,却误以为“没看到”,所以我们常常会无意识地使用“一个观点”来思考事物,而且这“一个观点”不能随意变动。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考虑其他的观点和立场。

我们在第一期的讲解中提到了“自我意见建立”的三个步骤,其中第三个步骤是“提出意见”,而在走到这一最终步骤之前,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想法,让想法更有深度,这便是持有多种观点的意义。

如何从多角度看待问题,从而持有多种观点呢?

方法一:站在“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思考。

首先,我们需要决定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这里我们说到的“决定想成为的人”并非指的是变成自己喜欢的人。想成为的对象只限于,和想仔细思考的信息内容有利益关系的“不可忽视者”。

具体而言,“不可忽视者”的人选如下:彻底思考该“信息”内容,与他的未来、生活、工作等有关联的人;认为这将会使每天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对该“信息”内容抱有期待的人;与该“信息”有直接关系的人。

也就是说,在你想变为他人思考时,首先依照上述3个类别,建立一份“不可忽视者候选人名单”。

我们从名单中选出“想成为的人”之后,接着就要具体塑造他的形象。塑造“不可忽视者”的具体形象时,大概设定他的“职业”“年龄”“喜好”等“不能忽视的原因”,就可以了。

其次,思考“那个人最想得到什么”。

“想成为的人”这一形象具体到一定程度后,就要思考“那个人最想得到什么”。这是变身“不可忽视者”思考时,最关键的重点。

因为如果我们看得出别人“最想得到的东西”,也就能看见那个人“真正的观点”。看得见别人“真正的观点”时,自己的观点就能增加,从而让自己思考得更加深远。

最后,再一次回到自己的观点。

重新思考自己赞成或者反对这件事的根据是什么,因为意见需要绝对的根据。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聆听了更多他人的观点,也就更能理性地检阅自己的观点。

02

如果说,从“不可忽视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了解到很多情况,那么外部人员的观点也能告诉我们很多重要的事。因为自己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者看来,也许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所以,持有多种观点的方法二:用崭新的观点,获得不同角度的看法。

在书中,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有效提出外部人员的崭新观点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想想看如果是请讽刺漫画家把你想仔细思考的“信息”画成漫画,会出现什么画面。

为什么是讽刺漫画家呢?因为讽刺漫画家以通过漫画讽刺时事为工作,所以不会抱有一般人所持有的“还可以”的态度。为了能有效且适合地讽刺一件事,他必须对“这件事”有全面的理解。他必须将一般人看起来正确、美丽的事物,用讽刺的眼光重新解读。因此,讽刺漫画家“刁钻”的观点,有可能会让你有一些新的思考。

第二个方法,想象一下如果让人类学者来研究你想仔细思考的“信息”的内容,他会如何判断。

同样,为什么是人类学者呢?因为采用像人类学者的观点时,要采取脱离“现在的时代、现在的场所、现在所处的环境”的姿态,就是用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现在的自己觉得A这件事理所当然,但是如果时代、场所、文化背景发生变化,A还是理所当然吗”。

例如:

1、如果将“信息”的内容,从100年后“人类历史的一部分”这种视角来解读,会怎么样?

2、该“信息”的内容,在其他国家也能成为重要议题吗?

3、该“信息”中,有成为大前提的文化背景吗?

当我们把“信息”置身于一个更加宏大的话语环境之下,就更容易全面地去考量。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以“不可忽视者的观点”还是“外部人员的观点”,考虑其他观点时,必须特别注意的是,不要有“他人观点比自己的观点好或差”等优劣之别。

03

此外,为获取崭新的观点,还可以利用一人辩证法。“一人辩证法”听起来可能会有一点难以理解,那不妨我们来回想一下漫画或动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

在漫画或动画当中,时常会出现人物心中的“善良的自己”与“邪恶的自己”互相交战的画面。“善良的自己”对想做坏事的自己低声劝告“别做”,而“邪恶的自己”也跑出来说:“不会被人发现的,做吧!”

我们此处提到的“一人辩证法”就是在自己心中设定另一个自己,它和以上情形相似。但是,要对抗的并不是善与恶,而是“自己原有的观点”和“相反的观点”。这一辩证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自己的立场。你的立场一定是清晰的,因为模糊的立场是很难反对的。将“自己原本的立场”称作“A君”,反对A君的立场称作“非A君”。

其次,准备一张A4大小的纸,在这张纸上写下非A君的立场以及根据,形成反驳清单。

接着,在清单中,只留下看似有正当根据的条目,并检验清单里剩下的“非A君反驳”是否正当。

最后,将认为合理的“非A君反驳”反映在自己的想法中。

这听上去可能很简单,但实际上很难,因为反对自己原有的想法,甚至还要想出反对它的根据,确实是一件难事。但是“敢于反对自己的想法”,是客观深入自己想法时,绝对不可少的做法。

04

在这一过程中,“反驳清单”十分重要,它能让你重新审视意见。在撰写反驳清单的过程中,我们提醒大家需要注意以下一些细节。

首先,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任何想法都反驳,并且要将“反驳清单”的内容,按照是否有合理的根据来区分。

其次,要逐一检验这张清单上留下的反驳是否正确,尤其要注意区分“事实”与“意见”。

例如,反对意见中有一项是:不赞成推出这件产品,因为这很难与其他公司推出的同类商品区分。

我们来看一下,这是意见还是事实?当然是“意见”,因为也许有人会觉得“可以与其他同类商品区分”。

那么既然是意见,就需要根据,要思考在什么样的根据下,能够说“很难区分”,如果你能够找到这个根据,那么它便会成为事实。而只要“反驳”进入到“事实”这一步,暂且就可以了。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的根据可能会是一些数据,这就需要我们格外小心这些数据了。至少,你需要考虑:这个数据是否值得信任。是可信的机构发布的数据吗?是用可信的方法取得的数据吗?还有,这是最新的数据吗?

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对一些宣称在调查中得到的,以百分比来显示结论的数据要特别小心。例如,看到“80%的新品牌都被淘汰”的数据时,我们有必要检查80%这个数字是从多少样本数中得出来的。毕竟以100家公司为对象,80家公司被淘汰,数值是80%;但以10家公司为对象调查,8家被淘汰,数值也同样是80%。

古诗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当我们能够跳出自己视角,站在其他的立场去思考时,便能得到更加客观和理智的观点。那么,在得到这些观点之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呢?

敬请期待下期的解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