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总是天真地以为怎么折腾都没事,熬夜追剧什么的,也是兴致所至,兴尽才睡。
后来,是迫于学业、工作、生活的压力,不得不熬夜、加班,直到某一天,身体以病痛的方式提出抗议,痛苦反思之后,才会逐渐善待身体。
善待身体,无非是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这一点,在天不怕地不怕的青葱岁月里,几乎是无感的:那时,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吃饭和睡觉居然会在人生的某个时刻成为问题,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竟然不只是两个成语,它们会成为人们在某个年龄段或某些无语凝噎的时刻,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等到阅历再丰富一些,心胸再开阔一些,对外物的接纳程度再深一些,明了“人生本来就是不公平”的,对一些不顺心的事不再抱怨,甚至不再追问“为什么是我”,而只是勇敢面对、积极承受时,就大致进阶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地了,会慢慢安然地与自己相处。
这种时候,就不只是能在绝大多数时候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了,而是真正会把身体放置在第一位,其它所有事情都很难再干扰情绪引起波动起伏,“心态好”也不再是一句随口说说的话,而变成对待随时发生的各种事情的方法论。
英国畅销书作家泰普勒说:“好好利用你的身体,锻炼它,如果它承受得起,折腾得狠一点也没关系,但不要使它过度透支,也不要忽视那些小病痛。”
只有身体是一辈子的,这句话大概是人到中年最重要、也最有用的感悟,它直接关系人生后半程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