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名言: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为什么走出“第一步”这么难
我发现自己有个不好的习惯,当我躺在沙发上或床上的时候,就特别不想起来。所以当我媳妇要我做点家务或洗澡的时候,都拖拖拉拉的。但我真的站起来了,开始做了,也不会说随便应付一下,还是认认真真做完。所以我就和媳妇约定,当我躺下后就不要叫我干活。可见不管多么简单的一件事,开始的第一步才是最难的。这个“难”不是或不仅仅是客观存在,而是人的主观意识。不管是物体还是人都是有惯性的,当我们活在我们惯性的轨道里时,是我们最舒服的状态。而走出第一步,就是意味着改变,意味着要变轨,而改变就意味着要付出努力。而人潜意识的惯性会阻止这个变化。俗语说万事开头难,也是有一部分这个原因。但这第一步又是最重要的,不走出第一步,一切都是幻想。而走出第一步,你会发现,大部分事情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原先的犹豫,恐惧都是多余的。我自己就有很多次这样的经历,有些话,最难说的是第一句,第一句说出来了,后面就没有压力了。所以“即刻行动”,开始一件事,这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你开始了,就有机会做好;也只有你开始了,你才有机会做好。
有的人说这不是鲁莽吗?哪有做事啥都不想,扎头就干的呀。要明白的是,这里的行动,不是指想都不想,埋头苦干,而是指尽量减少犹豫的时间。为什么会犹豫,一是信息不足,不足以做出判断和抉择;二是勇气不足,不敢做出抉择;三是见识不足,不能做出抉择,无法判断优劣。第一种的行动方案就是那就不要犹豫,继续去收集信息;第三种的行动方案就是去书里找答案,去请教高人,前辈,好友的意见。我们要克服的第一步,更多的第二种情况。记住不是思考,而是犹豫。思考也是行动的一种,而犹豫是很耗费心力的。勇气会越来越少,一而衰,再而竭。可怕的不是做错,而是连犯错的勇气的都没有了。马云说过一流的创意和三流的执行还不如三流的创意和一流的执行。
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实验表明人的意志力也是体力的一种。这一点警察用的淋漓尽致,审犯人的时候就是不眠不休,不给吃的,不给睡觉,没多少人能熬住。所以对于一些细微的,不重要的事情,不要浪费心力去犹豫,去思考,第一时间处理掉。比如做家务,买东西,拿快递等等。马上做,可能会浪费一点时间,但相比耗费心力去记这个成本,也是值得的。把内心不多的勇气留给重大的事情。
至于怎么做的更好,书中提了很多有用的方法论,这里就做一个简单介绍。
一是最小化可行产品。好比现在互联网的APP,功能不断叠加,产品不断升级。对于个人也一样,不一定要想的十全十美,也不可想的面面俱到。重要的是先拿出一个可行的产品出来,然后就是接受批评和反馈,再做修正和调整,再发布产品。好比要学一门技能,不可能一学就是专家,肯定是初步了解,能当个学徒,经过锻炼熟悉,才能出师,出师还只是个菜鸟,也要不断学习,提高,才能成为高手和专家。当然天才不再我们的讨论之列。这和质量管理里面的PDCA循环一样,计划-执行-检查结果-修正计划再执行,这样不断下去,不断提高。
二是任务的分解方法。首先要区分核心任务和支持性任务。比如写一篇文章,框架,构思是核心,版面,拼写等是支持性的。那么首先就要集中时间和经历完成核心任务,这种任务被打扰后再开始会很影响效率,甚至影响灵感。其次是一件事情,或一个任务,通常可以分为好多小任务。如果我们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去分解执行,由于不同小任务的性质不同,那么在执行过程当中,就会面临不断转换任务的转换损耗。所以要给小任务分类,同类性质的任务同时完成。这种发生大多任务同时进行的情形下较多。比如做多个文档,那么可以分为文字的,图片的,排版的等等。
三是先行而后思。先行后思不是指开始的时候不思考,而是没有更多的信息提供的情况下,先执行,在实践中收集反馈信息,再思考,再实践。也就是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因为有些隐性的知识是无法提前知道的。好比手感,或者学车,靠看书是看不会的,只有边实践,边总结。
最后就是要及时反思。一是要反思事情的反应链。怎么从开始、发展、转折、结束以及这中的动因、阻力、关键节点。二是要注意意外现象,不要把所有的意外归于随机性。随机的背后是必然。这样才能拓展认知的局限。想想青霉素的发现,想想便利贴的发明。
所以,Just do i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