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的谈写作系列文章里,我谈到了一个自己感受很深的观点:写作是末技,功夫在文外。昨天收到了一条简友的信息,希望我能具体谈谈何为“功夫在文外”。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谈谈这个话题。
提到“功夫在文外”,大家可能会想起陆游《示子遹》中的那句“工夫在诗外”。在向儿子回顾自己多年的诗歌创作生涯时,陆游如是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在我看来,这首诗道尽了文学创作的本质。
写作时切忌舍本逐末
进入媒体行业之初,我认为良好的写作就是遣词造句尽量优美华丽、修辞手法尽量多元化。就是诗中的“但欲工藻绘”。可能后面的结果你也猜到了,我的稿件总是被主编打回重写。“把那些没用的副词、形容词给我全删了!”她经常这样吼道。
那是一段很煎熬的日子。我慢慢开始反思:在学校里时,我的作文总是高分,还经常被老师拿来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怎么到了媒体行业后,自己反而好像不会写作了?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后来我想明白了,因为在学校时接受的作文教育有很大的误导性:在课堂里写作文时,老师是主要的阅读者,他们评分时倾向于看文章用词是否高级,修辞手法是否华丽。如果学生用文言文来写一篇文章,哪怕内容平平,最终得分很可能要高于一篇文风朴实、情感真挚的文章。在这种考评方式下,学生写作时很容易炫技。
日常里的写作和作文有很大不同。日常写作炫技的结果往往是一个人自嗨,读者并不买账。日常写作时如果还将重心放在如何遣词造句、如何让文章看起来更优美上,无异于舍本逐末。写作真正的功夫,并不在文章上面。
写作的基本功:提升见识和认知
如果说写作真正的功夫并不在文章上面,那到底在哪里?
文章往往是时代和现实在一个人大脑中的投射,或者一个人自我的映射。我们的见识、阅历、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解释体系,会通过我们的文章体现出来。我想以大家熟知的《老人与海》这部作品来举例。
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详细描写了老人捕大马林鱼以及和鲨鱼战斗时的情境。他为什么能够写得生动和细致?因为作者自小就有捕鱼经历。1935年,海明威曾成功捕获了一条重达1175磅的枪鱼,据说这条鱼是当时被捕获的最大的一条枪鱼。他曾说,自己一生最辉煌的成就并不是在文学上,而是在垂钓上。
学习写作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决定我们写作高度的往往并不是遣词造句的能力,而是个人阅历和认知。阅历和认知的的提升需要时间,这是陆游在诗中说自己“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的原因。拿我自己来说,直到30岁以后,我才对写作有入门的感觉。
如何确保我们的见识和认知随着年龄的渐长而不断提升?保持好奇心和开放心态,勇于尝试,不断学习,这才是写作的基本功。最终,我们平时的积累,以及由此培养起来的精气神,一定会通过我们的作品流露出来。
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在《示子遹》诗中,陆游说“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也就是说诗是六艺之一,怎能当作文字游戏?在这里,陆游表达了一种对创作的敬畏之心。对写作者而言,保持对文字的敬畏是基本的素养。
所谓对文字有敬畏之心,就是不炫技不迎合,不玩文字游戏,对自己的文字和观点负责。不过,这种对文字的严肃态度,和社交媒体时代追求“短、软、浅、快”的风气似乎不太相容。我曾看到有自媒体写作课如此介绍,“这样取标题,你的文章也能10w+”。在这里,就是将写作当成了文字游戏。不去关注如何从根本上提供好的内容,而是关注如何取吸引眼球的标题,是为本末倒置。实际上,这也是今天越来越多人讨厌“标题党”的原因之一。
在这里我想进一步延伸开来讲讲。除了对自己的文字有敬畏之心,对别人的文字也要有敬畏之心,最基本的要求是不抄袭。写作过程中我曾多次被抄袭,最恶劣的情况是抄袭者抄袭了我的文章之后反而恶意投诉我“违规声明原创”。简书上,也出现过有人因抄袭而被解约的情况。抄袭是一个人思想懒惰和对自己智力不自信的体现。对写作者而言,抄袭是永远不要去触碰的底线。
最后总结:为什么说写作真正的功夫在文章外?因为遣词造句在写作的整个流程中并非最重要的,提高见识,增加阅历,进行深度思考,提升个人认知,才是最重要的。写作不过是万事俱备之后的临门一脚,所以说“写作是末技”。要全面提高写作能力,还得从提升个人入手,与大家共勉。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