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稻之道》:由“稻”入“道”,解开稻作文化密码

一粒大米,虽然微小,却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日前,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稻之道》,讲述一粒稻米背后的故事,解开这一悠久历史的文化密码,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稻米,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养育了世界众多人口。人类血液浸润着稻米的养分,稻作文化也丰富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纪录片《稻之道》,是我们向大地、向我们生命中无法缺失的稻米,表达的敬意。”该片制片人盖娟说。

作为我国首部反映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历史的纪录片,《稻之道》以稻米为切入点,以小见大,通过《稻之源》《稻之田》《稻之人》《稻之味》和《稻之恒》五集篇幅,探讨水稻农业在现代文明中的发展出路,全面展示了稻米起源和发展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

“中国稻作文化和稻田生态系统,是我国在国际上最具特色的农耕文化,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农田生态系统。”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卫健认为,“《稻之道》创意好,是值得挖掘的科普题材,也是展现中华稻作文化的一个好课题。”

这部广西出品的纪录片以近一半的篇幅展现广西稻作文化风貌,画面优美,文字典雅,将细碎庸常的平凡生活入诗入画,将中国文化融入字里行间。80岁的中央民族大学原副校长梁庭望是土生土长的广西马山县人,看完此片后这样感慨:“我在北京工作生活了50多年,看到镜头里的稻田,让我又想家了。”

梁庭望认为,这部作品不仅画面壮观、吸引人,而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将人与水稻息息相关的联系,从考古、民族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从一粒米的微观营养,到稻米所承载的民族文脉,小中有大,历史与现实交融,意义深远。”

谈起这次拍摄经历,最难的还是如何利用好“天时”。导演王星羽说:“俗话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农作物的生长受着严格的时令限制,一旦错过了,就只能等到明年了。因此每到种植时点,我们都提前做好充分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力求拍摄圆满。”

如何将一粒水稻120至150天的生长周期,浓缩在不到2至3分钟的时间里?王星羽如此“揭秘”:“为了能记录稻米的浸种、出芽、抽穗等各个不同阶段的生长过程,我们拿到了水稻专家提供的不同生长阶段的水稻,利用目前最新的拍摄手法,连续不间断拍摄,用了40天时间、24小时不间断拍摄,最终使镜头得以完整呈现。”

《稻之道》以丰富的哲学内涵和美学视角,挖掘稻作文化的深厚历史内涵。正如片中所讲:“我们选择了稻米,就选择了一种文化,我们的生活情感甚至精神世界与稻米的荣枯盛衰纠缠在一起,与之同悲共喜,生生不息。”

“《稻之道》追寻稻之源,探索稻之妙,展现稻之炫,是文化纪录片难得的佳作。”中央民族大学李锦芳教授如是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⑴新中国的第一批大学生农民 "喝水不忘挖井人,吃饭不忘袁隆平" 人们这么赞美我。 1930年,我出生在北京的协和医...
    張楓阅读 732评论 0 0
  • 昨天妈妈从远方 一个电话打过来 问我有没有吃饱和穿暖 谈没有谈恋爱 我知道妈妈的心思 就是怕我的生活中缺少爱 . ...
    水摇绢阅读 337评论 2 2
  • 前两天在简书上看到一篇文章《情商高就是心里装着别人》。我很佩服作者的联想,将情商和心里装着别人联系起来,题目就让人...
    彼小清阅读 525评论 0 2
  • 最近公司将Project 升级Swift3后,测试发现Facebook、Twitter和Line的图标显示不出来,...
    努力奔跑的____阅读 632评论 0 0
  • 时间这个无情之物,把我带到了而立之年。 我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妇人一样,过着平凡的小日子,经营着我的小生活,连我都以为...
    惠风和畅806阅读 427评论 4 4